人才强校 聚才引智支撑高质量发展

更新日期:2018年12月07日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尚磊 编辑:尚磊


既盖好大楼又培养大师。建设一流学院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学校注重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牢固树立“教师是专业建设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求贤若渴,大力引进优秀人才。2015年,学校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办公室”专门负责人才引进工作。学校出台了《西京学院“人才特区”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计划”),“三年计划”按照“高端求才、海外聚才、校际引才”的工作思路,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开放的政策引领人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为核心,以培养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才和学术骨干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重点学科巩固人才高地、一般学科抢占人才高地、弱势学科突破人才匮乏瓶颈的良好局面。学校一系列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吸引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专家、教授。2017年,学校引进博士150名,引进“特区人才”62名,其中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41名。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加盟,为打造西京优质科研团队和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基础。

精准发力,多措并举促进人才成长。学校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积极鼓励新进青年教师跟踪参加国际学术前沿会议,拓宽知识面;学校组织开展万钧名师讲坛系列报告会等11类培训项目;学校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跟踪关注成果突出的青年人才;学校积极申报、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和有关研究项目,多次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培训,推荐教师申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学校在校内设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名奖,促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学校实施名师培养计划,每年遴选校级名师3—5名,资助15万元/人·年,鼓励教学成果产出,推荐参评省级或国家级别教学名师;2017年,选派100余名教师暑期赴海外培训,89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遴选57人作为卓越教师进行培养。

走进新时代,学校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不断凝练学科方向,优化结构、聚合资源,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引导和激励教师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产出大成果,充分发挥“一流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找准定位,为科学研究服好务、引好路。基于国家重大领域和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科学研究领域定位为:努力提高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的能力,把握“一带一路”及陕西的产业变革与技术革新的趋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以创新驱动技术开发、工程研究、先进技术转移等为目标,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五年来,学校投资近3亿元修建30000平方米的科研楼、4000平方米的凤凰小筑、13层特区楼等,优化科研人才发展环境。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学校获批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门东南亚研究中心1个,并建立何积丰院士工作室、8个校级科研平台、国防科技研究院等科研基地。

深度研发,为社会发展奠基础、出成果。2017年西京学院“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该中心在小型化、高产额、长寿命可控中子源关键技术的研发、标准刻度井群的设计与建造、中子测井仪器和中子检测设备开发等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该中心研发的小直径中子管中子产额108n/s,使用寿命不低于450h,并全部实现了产业化推广,中子管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只,年产值1000万元,市场占有率90%,为陕西石油测井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正在开展的瞬发伽马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和中子成像的无损探伤技术,符合陕西省能源、安全、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承担了胜利油田随钻中子“863”项目研制,并通过验收;承担了中海油刻度大厅的总体设计及大部分井群建设,通过工程验收,产值近1800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地市级项目4项,横向项目9项,累计金额近2600万元;发表论文49篇,获得授权专利17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获得陕西省教育部门科研成果奖2项。

学校建成以水利电力工程、桥梁隧道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为背景的陕西省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探索适合西部和陕西省现实条件的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关键技术,解决制约陕西乃至西部工程结构的一些关键问题。建立何积丰院士工作室和眉县科研基地开展面向智慧农业的项目研发,助推眉县现代农业发展。成立西京学院国防科技研究院,开展“雷达操纵员仿真训练系统”等项目研制,服务雷达兵实战训练,促进军民两用科研成果转化。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