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网讯:西京学院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能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了以赛育人为鲜明特点的西京校园文化,为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西京学院师生参加2017年全国应用型人才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15项、国家级三等奖100余项,同时,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学科竞赛是各学科专业关键技术及能力的比赛,通过竞赛使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及能力得到强化训练,使“能力为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体现。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学生综合学习、强化训练、锻炼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合作意识、拼搏精神、信心、勇气、意志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的过程。校长任芳同志多次强调,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基于此,学校把学科竞赛由过去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上升到“以赛育人”的高度认识,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施“一二三四”工程,即:发扬“一种精神”,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三项举措”,聚焦“四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以学校精神为引领,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诚、健、博、能”的西京校训精神和实践出真知的西京校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精心打造能力培养平台,建立了完整竞赛育人内容体系、设置155项赛事供学生选择,构建了完善的以赛育人管理机制和竞赛育人保障机制,以赛育人同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一、发扬“一种精神”,加强学校精神教育,激励西京学子参与各类竞赛的顽强斗志
西京学院24年的艰辛发展史,集中体现了以创始人、董事长任万钧同志为集中代表的西京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矢志为国育才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此历程中形成了以无私奉献、报国为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精神——万钧精神。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尤其是参加省级和国家级重要赛事,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更需具备应对重大赛事挑战的顽强斗志。学校通过校情校史教育报告会、观看学校宣传片、参观学校校史馆等形式,使西京学子真切地体会到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变化,以此增强他们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西京学子在为学校发展成就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参加省级和国家级重大赛事的顽强斗志。
二、突出“两个重点”,全面推进以赛育人为鲜明特点的西京校园文化建设
(一)突出“西京论坛”辐射作用。学校以“西京论坛”为标志,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等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来校作专题报告和讲座百余场,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同时,还通过举办“西京大讲堂”等多层次的专题学术讲座,形成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外讲座,发挥了明显的示范效应。
(二)突出实践育人特色。学校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中心平台,加强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7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开放189间实验实训室,实验室辅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实现教研和实训资源深度融合,全程服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同时,发挥400余个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和西京学院——商洛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西京学院——陕西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育人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过硬本领。

学校与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三、强化“三项举措”,扎实推进以赛育人为鲜明特点的西京校园文化建设
(一)建立健全工作职责。成立了校级、二级院系和教务部门竞赛领导小组,制定实施了《西京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制度,充分体现学科竞赛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原则。积极探索学生参与竞赛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了“三个机制”“四个到位”,“三个机制”即领导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四个到位”即学生参与竞赛的组织、人员、管理、措施四到位。
(二)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全面贯彻“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鼎力支持西京学子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为其创造了良好育人环境,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和图书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的热情。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以教师培训、“一师一优课”为主渠道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学科竞赛经验的教师库,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空前提高。实施“特区人才工程”以来,引进学科专业领军人物、杰出中青年学者、国内“985”高校及海外名校拔尖博士近百人,建立院士工作站4个,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会聚西京,他们担任学生导师,定期指导学生竞赛活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

陕西省首个民办高校院士工作室在西京学院成立
四、聚焦“四个环节”,稳步推进以赛育人为鲜明特点的西京校园文化建设
(一)聚焦规范流程环节。成立校、院系两级学科竞赛工作委员会,负责学科竞赛规划、组织协调与指导工作。教务处下设竞赛科,负责全校学科竞赛的计划、组织、宣传,以及赛事训练管理、经费管理、参赛组织管理、赛事获奖表彰与经验交流等工作。每项学科竞赛均成立竞赛小组,小组成员由专家、院系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担任,具体负责赛事的组织实施工作。成立3—5名学生学习兴趣小组,教师全程指导,通过老生带新生和研究生带本科生等,强化竞赛骨干队员培训与锻炼。同时,编印《西京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南》,便于指导学生报名参赛。
(二)聚焦赛前集中训练。着重强化参赛同学赛前培训和训练,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名师、学者在大赛动员会上为学生作报告,以对话交流的形式,激发参赛学生热情,引导他们以良好的状态积极投入参赛。
(三)聚焦有效激励机制。建立了竞赛有效激励机制,学生激励主要包括赛前训练、参赛及获奖的学分置换和奖励政策;教师激励主要包括教师指导赛前训练、参赛工作量计算及获奖奖励,将指导竞赛工作纳入教师教研工作量,在年度评奖、职称晋升等给予倾斜;确保了学科竞赛规范、高效运行。
(四)聚焦经费保障支持。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全力支持和保障竞赛活动,按照竞赛的性质、类别和获奖等级,设立了奖励经费标准,最高奖项可获得1.5万元的奖金。

2017年6月1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视察西京学院,向获奖作品“新型混合硬币自动分点装置”学生询问制造原理,并亲自体验
近年来,通过实施“一二三四”工程,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人数逐年攀升,参赛人数每年以25%的数量递增,竞赛成果丰硕,获奖项目屡创新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校风学风和以赛育人氛围异常浓厚、成效明显,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16年,学生参与省部级以上竞赛人数为18600人次,参与率达到84.54%,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781项,其中国家奖项2247项,产生优秀指导教师129人,“2016陕西省第五届大学生模拟及模数混合电路应用设计竞赛”学校获得“TI杯”陕西省冠军,“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校获得本科组一等奖。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参赛作品“新型混合硬币自动分点装置”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是唯一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理学院测控1401班田怀谷、韩南南和机械工程学院机制1306班李国良组队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1项,另外7名学生组队获得二等奖(Honorable Mention)2项,成功参赛奖(Successful Participant)1项。会计学院CPA方向班同学组成的西京学院代表队作为陕西省唯一晋级决赛的高校参赛队,荣获全国高校组“团体赛三等奖”和“全国税法知识竞赛组织奖”两项大奖,《新闻联播》给予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