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学院以“钉钉子精神”服务高层次人才

更新日期:2017年12月15日 信息来源:特区人才管理办公室 作者: 编辑:潘瑞楠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以“钉钉子精神”服务高层次人才

 

编者按:自2015年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以来,紧紧围绕“四个一流”建设,结合“五新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追赶超越,不断健全完善人才运行机制,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步伐,为“一带一路”及“三个陕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特区人才管理办公室发扬“钉钉子精神”,全面对接落实《关于进一步落实追赶超越要求的通知》、《关于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全省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及学校“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实施《西京学院“人才工程年”实施方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为引进紧缺人才、高端人才筑好基、服好务。

—、实施“特区人才”战略工程,广泛引才聚智

“贤才,国之宝也。”得人才者安天下,古今如一。人才强校战略是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根本。董事长亲自部署“人才强校”战略,明确了“引进、培养、稳定、优化”的人才工作思路,由校长落实督办,于2015年10月成立了特区人才管理办公室,负责引进国内外名校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杰出青年学者;规划《西京学院“人才特区”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西京学院引进科研博士办法》、《西京学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引才机制,完善薪酬待遇、经费扶持、后勤保障等配套政策措施。

学校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全球诚聘海内外英才加盟”,组建了人才引进宣讲组,到中科院、“985”“211”高校等重点院、所进行走访、招聘,先后赴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走进十多所海外名校、科研院所,盛情邀请高层次人才加盟。

目前已引进特区人才58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23名。2017年5月11日,陕西省首个民办高校院士工作室在西京学院设立,将民办高校院士工作室和高层次人才建设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陕西民办教育开创了先河,促进了陕西民办教育在科学研究和服务区域经济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二、以“平台+”为保障,积极推动人才事业发展

“平台+升级”,打造人才事业载体。学校重视创新与积累,基于国家和地方重大领域发展需求,整合科研方向,从2016年8月以来投资1.5亿元修建30000平米的科研楼、4000平米的凤凰小筑等,投资6884万元创建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研究中心、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会计审计信息学研究中心、可控中子源及其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京学院—华中数控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中心、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民间造型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八大科研平台,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中的“孵化器”作用,把科研平台建设成人才高地,吸引和造就一支水平突出、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

目前八个科研平台拥有固定研究人员120余人,实行由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聘请业界领军人物担任各平台学术委员会主任,总体在科研队伍建设上形成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均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拥有能打硬仗、能攻难关的科研实力。以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为例,现有院士工作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企共建研发基地2个、博士工作站1个、平台3个。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4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香江学者”1名,陕西省科技新星1名,学科带头人2名,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已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特点鲜明、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

2016年,启动建设“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东南亚研究中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质,成立了国防科技研究院。2017年9月6日,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重点实验室”经过专家组评估,进入建设阶段。

西京学院作为依托单位获批组建的“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小型化、高产额、长寿命可控中子源关键技术的研发、标准刻度井群的设计与建造、中子测井仪器和中子检测设备开发等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研发的小直径中子管中子产额达到108 n/s,使用寿命不低于450h。并全部实现了产业化推广,中子管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只,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市场占有率达到90%,为我省石油测井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正在开展的瞬发伽马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和中子成像的无损探伤技术研究等研究方向,符合我省能源、安全、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近五年,签订横向课题合同465项,到账经费总额8675.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共761项。

“平台+环境”,营造良好人才氛围。“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在全校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唯有如此才能为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沃土,让全校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动。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学校把安家费、具有海外经历奖励的费用,一次性支付给签订劳动合同后的特区人才的账户内。自办福利性幼儿园,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问题,帮助特区人才家属就业,努力为人才提供舒适、便利、安心的居住环境。定期召开科研平台会议,打造“零距离”交流,实施跟踪管理服务,帮助解决特区人才实际困难。

“平台+机制”,改进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一事一议,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实效的人才新体制机制,一人一策,为人才脱颖而出释放出制度机制最大的牵引性动能。赋予专家项目决策、人员调用和财务支配权力,让专家真正感受到“有目标、有平台、有团队、有权力、有待遇”,营造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

三、以精细化服务为理念,在小、细、实上狠下功夫

向高层次人才开展精细化服务,让高层次人才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从“小”事做起,服务到每位高层次人才,避免高层次人才花费过多时间与精力去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问题、难题。从细节抓起,制定并印制特区人才管理制度汇编,让服务工作精细化,服务过程阶段化、目标化、流程化,服务实施可操作,换位思考,制定人性化服务措施,针对性解决问题。学校建立科级以上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实施责任到岗,落实到人,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推进人才工程,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他们感受并享受到全方位的人才服务,进而发挥“蝴蝶效应”,赢得更多高层次人才对我校的青睐。

开创人才引进工作一站式服务理念,对每位来校办理入职的人才提供从入职到工作生活、后勤保障的全程跟踪服务;为人才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子女上学问题,收集、答疑、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个人诉求问题,会同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及时解决其后顾之忧,努力为人才提供舒适、便捷、安心的居住及工作环境。

2016年中秋节,特区人才管理办公室专门组织高层次人才及家属一起欢度佳节,使高层次人才能够感受到西京大家庭的关爱;经常性组织高层次人才进行调研,方便高层次人才快速了解我校科研水平、了解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为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提供有力支持;2017年元旦,在校内成功举办了一场温馨走心的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文艺汇演;2017年中秋节,举办一场高层次人才国庆·中秋双节座谈会,继续收集高层次人才提出的关于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会后及时组织召开协调会逐一解决。我校对待高层次人才,做到在交往中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为高层次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高层次人才真正拥有归属感和获得感,真正能团结和凝聚人才,让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高层次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西京。

四、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度,加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响应中央《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的意见》,淡化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资格,强化聘任,深入探索建立分类评价、分类管理及自主评聘等制度,重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贡献与产业化成果,鼓励人才全面发展,为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做出优秀成果的人才,提供专业技术职务上升通道。让高层次人才真正感受到“有目标、有平台、有团队、有权利、有待遇”,从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截至目前,高山等13名特区博士晋升为副教授任职资格,李刚等47名博士晋升为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中,马亚红博士被评为“2018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苗宗成入选陕西省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尤著宏教授“基于模式识别理论的生物信息数据挖掘”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田少鹏博士的“Zn-Cr/CNTs催化合成气合成异丁醇机理的研究”课题及黄裕安博士的“基于表达水平信息、IncRNA二级结构信息及异构生物关系网络的IncRNA-miRNA相互作用关系评估及预测研究”课题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将聘和用结合,激发学校人才活力。建立高层次人才转化机制,设定明确的聘期考核任务。在聘期内,高层次人才如果没有达到考核要求,在下一轮聘期只能降低一级;对于优秀人才,达到升级条件,就可申请晋级;通过能上能下机制,推动人才良性竞争,有序发展。

五、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活力

建立“以德为先”,突出“科学性”,突出“业绩与贡献”的评价标准,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从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出发,对特区人才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对待特殊人才制定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用一把尺子衡量,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抓住人才本质属性,科学公正的对人才进行评价,使得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激发出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活力。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争取和承担服务地方项目,发扬理论结合实践的“传、帮、带”传统,营造了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科研氛围文化。学校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跟踪关注成果突出的青年人才,加大对优秀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扶持力度,努力培养“杰青”“优青”;学校鼓励新进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拓宽国际化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学校积极申报、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和有关研究项目,在校内设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名奖,推荐8名高层次人才积极申报陕西省“特支计划”等项目。

人才强校战略是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根本。西京学院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内外人才,锐意进取,以报国为民之心,聚力创新实干,立足陕西,面向西部,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流学院”,奋力谱写西京发展新篇章。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