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坚决抵制校园网贷
——写在任芳校长召开校委会和专题会议研究应对“校园贷”并发表重要讲话之际
西京网讯:按: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校园贷”已成为当前高校一个热点现象。近年来,各地高校大学生深陷“校园贷”的危害事件屡见报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个别严重的已经危及到学生人身安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欠贷自杀、裸条借贷、暴力催收等非正常现象,引发舆论哗然,也给高校稳定安全工作带来了严重隐患。对此,任万钧董事长和任芳校长高度重视,任芳校长多次召开校委会和专题会议,研究应对之策,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她强调指出,“校园贷”的危害和隐患是巨大的,她要求全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要积极加强学生教育引导工作,帮助西京学子认清“校园贷”的严重危害和潜在隐患,要求西京学子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坚决抵制“校园贷”,做自强自立、理性消费、文明健康、追求上进的优秀大学生。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自2013年起,“校园贷”进入了爆发式的增长阶段。“校园贷”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分期购物平台,如分期乐、趣分期等,除了分期也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贷款。一类是P2P贷款平台,主要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基金贷款服务、助学贷款,如投投贷等。一类是传统的电商平台提供信贷服务,如淘宝网提供的蚂蚁花呗,京东提供的打白条。据调查,校园消费贷款平台的风控措施差别较大,个别平台存在学生身份被冒用的风险。此外,部分为学生提供现金借款的平台难以控制借款流向,可能导致自制力缺乏的学生过度消费。
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生郑某为赌球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14家网贷平台欠下58.95万元贷款。最终,郑某选择从一家宾馆的8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为郑某感到万分惋惜和痛心的同时,更应该从中汲取深刻教训,提高警惕、珍爱生命、远离“校园贷”。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简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虚荣需求”在作祟。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基本靠父母供给。“校园贷”之所以瞄准高校学生群体,正是看中了高校学生有限的经济来源和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和追求高消费的“虚荣需求”,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易让大学生迷失自我。二是大学生受好奇心驱使。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更多的非现金支付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包含大学生群体在内的人们的接受和欢迎,加之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从而采取超前消费的方式满足不切实际的“虚荣需求”。三是大学生缺乏理财观念。除金融、法律专业的学生,多数学生缺乏金融及法律相关知识,经不起“校园贷”夸大甚至是虚假宣传的诱惑,很难识别“校园贷”。如学生往往被“校园贷”无抵押、免息、即可到账的宣传口号所吸引,最终掉进“校园贷”设下的陷阱,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
治理“校园贷”乱象和危害,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之外,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学生管理部门、广大教师和全体辅导员以及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加强学生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善于发现问题,及时细致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认清“校园贷”的严重危害,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广大西京学子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身和家庭的消费能力,自觉按照任芳校长的要求,把美好的大学生活重点放在自己的学习主业上,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金融知识、法律知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坚决抵制校园网贷。也可通过勤工俭学、寒暑假打工赚钱,在通过自己辛劳挣取薪酬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自食其力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内心深处真切体会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和不易,自觉培育和践行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积极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自强自立和理性消费成为西京学子的风尚。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坚决抵制校园网贷,做自强自立、理性消费、文明健康、追求上进的优秀大学生,用勤奋和努力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