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西京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提出了以“全人格教育”为特征、全面训练和提升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京学院立足专业,彰显特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2017年3月22日,《中国教育报》全文报道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果。
脚踏实地 立德树人
——西京学院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纪实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3/22/content_474581.htm?div=-1
2017年3月,西京学院研究生教育捷报频传:《民办高校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等13个研究课题获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审批立项,《线性控制系统及MatLab实现》等6门研究生在线课程获批2016年首批“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建设项目”……
近年来,西京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提出了以“全人格教育”为特征、全面训练和提升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京学院立足专业,彰显特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里程碑:2011,获研究生教育资格
民办教育对研究生招生“破冰”,主要是为了满足紧缺项目的社会需求,对民办教育的发展以及推进教育公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京学院坐落于古城西安西部大学城内。学校成立于1994年,2000年5月设立西京职业学院,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西京学院”,2009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抢抓机遇,脚踏实地,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办学层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1年10月17日,西京学院等5所民办院校首次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由此开创了民办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河,也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央视给出的评论是:这5所民办院校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是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同时也是学校极具优势的专业。截至目前,除了首批参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的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两个领域外,2014年,学校又获准增列审计、艺术、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至此,学校的硕士授权点达到5个。
西京学院创办者、董事长任万钧说:“我们招收和培养专业硕士人才是充分考虑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选择上,我们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教学设备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质量。”在西京学院发展史上,这条新闻无疑成为学校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西京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上有了质的飞跃。
以理念更新为先导探索多元育人路径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由于没有过去进行学术性人才培养的羁绊,在全新的专业硕士教育领域,西京学院以理念更新为先导,用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发展之路。
作为全国首批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民办高校之一,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严谨治学,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项目”和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开展教育工作,凸显特色,注重实践,结合专业领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将育人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先试先行,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能满足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际。
任万钧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三三三”工作方针。对外方面:一是密切与企业合作;二是建立定期向上级部门请示汇报的制度;三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内方面:一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二是加强校内研究生实验室建设;三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制定了三个宏伟目标:培养合格人才,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创新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据校长任芳介绍,在“三三三”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学校着眼于地方需求,依托科研优势,植根通用航空及石油测井领域,精选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测井仪器作为培养方向,在工作中紧紧围绕服务需求、铸就特色这条主线,将学校的教学科研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引入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年初,陕西省政府部门发布《关于表彰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报》(陕政办函〔2015〕313号),由任芳等人完成的《民办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
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软实力,体现工学结合、强化实践的培养方案。
在任芳的指导下,学校将研究生培养特色凝聚为“四个一”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四个一”是:除完成规定的学业任务外,每个学生须完成四项任务方能毕业: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申报一项专利;发表一篇公开出版的文章;参加一个具体的企业项目,做出一件真实产品。
任芳指出,学校的培养方案注重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证挂钩。“‘毕业证+学位证+职业资格证’三证结合,是西京学院培养方案强调的特色之一,”任芳说,不仅如此,学校还注重实践环节,除1年的企业实践、1年的论文工作外,还就学术报告、专业综合实践专题等做了明确规定。
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西京学院精准分析自身特色优势,在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全方位资助帮扶等方面高起点规划、高质量配套、高标准推进,锐意创新“后发先至、弯道超越”,确保研究生在校学习全程无忧。
高校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常态下,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按照1∶2的师生比组建导师队伍。此外,自2015年以来,学校通过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优厚待遇和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士进入学校工作助力研究生培养。学校科研平台拥有固定研究人员180余人,其中学科专业领军人物、“985”及海外名校拔尖博士76人。建立院士工作站4个。总体在科研队伍建设上形成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拥有能打硬仗、能攻难关的科研实力。
从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项目开始,学校试行以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并把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定格为“工学结合、项目绑定、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全力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深度合作示范项目”。学校投入500万元为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审计、艺术、土木工程五个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建成校内实验室27个,校内校企合作中心6个,另建校外实习基地36个。2016年12月1日,“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西京学院。
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学校实行全覆盖研究生资助体系,对所有入校的研究生给予全额奖学金,除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激励外,学校还健全了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制度,实习补贴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学校共发放研究生奖助学金310.36万元,在研究生创新基金上投入104.6万元。
创新驱动人才培养落地生花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定制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全过程、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学校坚持强化基础、质量为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依托研究生实习基地,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2015年11月,在陕西省第二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暨创新成果洽谈会上,由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刘静超、李晓辉、耿清凯、刘艳朋等同学设计的《微型六轴飞行器控制系统》在59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353项研究生创新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雷腾飞同学先后参与航空雨刷器的改造、航空机载电源测试系统、振动系统的控制、大功率电源模块设计及航空二次电源自动测试等五项横向课题,同时参加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并获2016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尚苗、张文广同学研发的Y-7飞机液压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台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申请了1项实用新型专利。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郭银赛同学为企业研发了3种类型的机载蒸发循环系统,申请获得了3项外观专利、1项发明专利。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吴伟同学积极承担企业的研发任务,独自完成了航空驾驶仪表实时仿真模拟系统的研制,并交付客户使用,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核心论文1篇……
近六年来,学校共获得研究生授权专利23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15项,软件著作权1项,外观专利4项),发表文章155篇(其中SCI1篇,EI85篇,中文核心17篇,普通公开52篇),研究生创新基金立项22项,获得资助43万元,取得研究生创新成果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2项,优秀奖13项)。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别奖项3项、省级4项。完成总金额130万元横向课题8项,完成技术革新项目3项,经济效益270万元。
就在前几日,根据学校就业部门统计,2016届硕士研究生实现全面就业,薪资水平平均在8万-10万元。从近三年学校开展的研究生工作情况调查结果来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西京学院学生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工作作风朴实,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诸多优点。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西京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面向服务“一带一路”的倡议、勇于进取,保持特色,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努力创建民办高等教育强校,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