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毓德雕璞玉浑金 春风化雨润桃李勃生

更新日期:2013年06月27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编辑:


华商报名校风采展示我校人才培养

文/尚磊 插图/郝晓军

西京学院坐落在世界著名旅游胜地、有13朝建都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学校创建于1994年,建校19年来,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文、理、经、管、医、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校。2011年学校在西北地区率先接受教育部本科院校的调研评估。同年,经国家学位办批准学校取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是全国五所第一批取得民办高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院校之一,学校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内涵建设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

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科研实力愈发雄厚

经过19年的发展,今天的西京学院占地1391亩,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学校两个图书馆有纸质藏书225万册,期刊5000多种。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普通本科、专科(高职)教育。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主节点,学校建立了ipv6实验室,以及千兆到桌面的覆盖全校所有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并已初步建成一个全校范围内高速畅通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学校有600多间全数字化网络全覆盖的多媒体教室,配备有考勤系统、无线广播及网络系统、大幅面显示的液晶屏幕等高端数字设备,窗明几净,宽敞明亮,养心怡情。 有各类实验室18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3个。其中,数控工程训练中心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实训基地被评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西京学院——商洛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评为省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以创办“名校”为使命,学校建设成为校内有山、山边有河、亭台楼榭相映成趣的山水园林校园,风景优美,四季花开,被广大学生及家长誉为“读书的好地方”。

学校设9个系(部、院)和工程研究院等40个教学科研机构,教学设备仪器总值约1.16亿元。2个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领域,27个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8万人,有教职员工近2000人,其中博士、硕士700余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1%。学校实施教师“251”人才工程,聘请了20名著名专家、教授为学校的特聘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引进了50名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为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带头人;培养了100名基础扎实,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充分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有来自美国、印度、菲律宾等国的10多名专职外籍教师先后在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2年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学校科研竞争力荣获陕西民办高校第1名。截止2012年底,学校共获得纵向科研项目70余项,引进横向课题23项,合同经费达2000万元;申请专利22项,获得专利授权15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70篇,三大检索论文76篇,权威期刊论文15篇。

开拓进取 积累经验 努力办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学校2011年10月获批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开始在机械工程、控制工程领域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由此开创了民办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河,也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为指导思想,明确定位,真抓实干,始终坚持培养模式创新,不断积累办学经验。学校领导通过反复学习、研究《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2011】54号)和《关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申报材料填写事宜的补充通知》(学位办〔2011〕56号)两个文件,并最终定位为: 为我国通用航空、石油(钻)测井等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招生环节中,学校高度重视入学考试,严格把好入学考试关,在2012级的复试调剂录取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基本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基本学习态度及人生追求,吃苦耐劳精神的考核,优选30名学生,按照计划,2013年录取的30名学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学校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全国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定培养方案,确保学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达到相关领域学位标准。同时重视实践环节和职业资格证教育,实验环节安排有课内实验、专题综合实验、见习、论文项目实践,在校期间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多途径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格局

学校着力办好本科、适当发展专科、积极创新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学校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基础,以质量工程建设带动全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社会需求结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一、二课堂结合;以德育为首,德育与才育结合努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以“产学合作教学”为主要途径,“校企结合”为主要载体,推行“学以至真、工以致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由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支撑上,贯穿到教学实施的全程中,实现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项,二等奖2项。学校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本科2门,高职4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9项(2013年),有7部教材获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教材入选“十二五规划”教材。

学校积极构建“紧跟市场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地区差异、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动态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努力提升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与此同时,构建“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方位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服务水平。在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建有就业实习基地,积极开展校企联合,以实习带动就业,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率、就专率、就业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参加了全国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并作了典型经验交流报告,被评为陕西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注重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考”的方针,引导学生树立“严谨为学, 诚信为人” 的观念,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校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革工作,制订了有力措施,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增加创新创业环节。学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学科交叉的选修课比例,增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加大了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

二是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氛围,二级教学单位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沙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为学生创新创业才能的发挥提供多样化的锻炼平台,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全面展示自我,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潜能,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创新激情,从而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是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建设为依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学校目前拥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三项,分别是“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土木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控工程训练中心、建筑工程实验中心以及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京学院——金蝶创业孵化基地。2012年西京学院——商洛比亚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被评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四是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成绩喜人。学校以育人为支点,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普和应用创新能力活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近五年来,784名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重要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的奖励130多项。2012年,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学术年会、陕西省2012年数学建模颁奖会的成功召开,有力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科研与写作水平,启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全国赛事,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2013年学生竞赛预算支持经费102万元,大学生专利申报工作成绩明显。2010年以来,学生申请国家专利获得13项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项,新型实用专利12项;2012年以来,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校级立项81项,省级立项36项。2013年教育厅遴选了我校10个“大创”项目申报了国家立项。通过积极开展 “大创”项目,在校内初步形成了一批层次好、质量高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工程设计、学生专利等。

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广泛 政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与区域间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内外1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及合作关系。目前,与韩国培材大学、韩国世明大学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在校内设立韩国语教育中心,建立学分互认,教师互派教学关系,学生可以赴韩参加专升本,本升硕学习,目前有3批学生赴韩留学。同时国际交流中心还积极开展台湾游学项目。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台湾大华科技大学缔结友好院校并开展学生短期游学项目,已有4批学生完成赴台游学。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实习项目。已经开展的项目有:赴新加坡、美国带薪实习。目前第二批学生在新加坡,美国实习结束。2013年,第三批学生赴美带薪实习已经开始。此外,学校还与浙江温岭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武汉美的空调制冷有限公司、陕西电视台、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等单位相继签订了合作协议,政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校企协同不断推进。

19年艰苦跋涉,19载风雨征程。西京人山一程、水一程,一路走来一路歌,赢得了今天的蓬勃发展。每一次跨越,无不渗透着一个个西京人的心血和汗水,无不体现着西京人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伟业相承,薪火永继。今天的西京人正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发扬谦虚、奋进、低调、务实的优良作风,努力建成民办高等教育强校,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尚磊)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