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实现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所确定的奋斗目标服务,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陕西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制定《2006-2010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纲要》。
一、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时期工作回顾与"十一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1、取得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十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围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要求,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加强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十五\"期间,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设立年度课题。五年里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共立项460项,是\"九五\"期间80项的5.7倍。截至2005年底,经过专家鉴定合格已结项的课题为254项,占\"十五\"规划项目立项总数的55.2%。在已经完成的\"十五\"规划项目成果中,已经出版学术著作48部,发表论文、研究报告161篇;其中48项成果获各类奖项,39项成果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纳或对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十五\"期间,我省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162项,比\"九五\"期间的74项增加了118%,获得国家资助经费共计1123.6万元。\"十五\"期间我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有9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被编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编的《成果要报》,报送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我省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管理上创造的\"三多一同步\"经验,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2、积累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经验。\"十五\"期间,我省社科规划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推进理论创新,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推动理论武装工作。五年来,共设立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题73项,占立项总数的15.8%。这些课题,从不同学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推进了全省理论武装工作。
二是坚持围绕中J心、服务大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课题指南的制定以及立项评审中,坚持以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构建和谐陕西中的重大问题,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贴近决策、选准课题、力求创新、注重实效。在省社科\"十五\"规划立项研究的课题中,针对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紧密为现实服务的课题占全部立项课题的76%,充分发挥了社科规划研究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作用。
三是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经过五年的研究,完成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确立了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构建具有陕西特色、学科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学科突出的学科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以课题研究带动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中青年理论骨干。近年来,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中,在进一步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科研带头人作用的同时,注重培养中青年学者,课题主持人中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的比例逐年提高,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者成为学术研究骨干力量。
五是强化管理,以规范科学的管理保证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省规划办和各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采用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对在研课题的管理与服务,课题的按时结项率大幅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3、\"十一五\"期间进一步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未来的五年,是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新的五年里,从国际社会看,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发展的趋势,总体上对我国我省加快发展有利;从国内看,全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家将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解决资源约束力度,沿海地区产业和生产要素加速转移等,都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机遇。
从我省看,\"十五\"期间形成的综合实力和体制创新的成果,为\"十一五\"继续加快发展提供了较好基础,丰富的资源、较强的科技实力、特色经济形成的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独特优势进一步显现,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明晰和成熟,全省上下人心齐、人气旺,民心思进,团结稳定,这些都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
面对新阶段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如何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打牢加快改革发展、建设和谐陕西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紧紧围绕我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着眼于西部大开发陕西大发展的实践,研究回答加快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思想和实际问题,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等等,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既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责任。
二、繁荣发展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十一五\"时期的总体要求
4、\"十一五\"期间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我省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鼓励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
5、\"十一五\"期间,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密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服务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为重点,依托已经形成的优势学科,扶持有潜力的学科,积极构建具有陕西特色、学科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学科突出的学科体系,以项目规划为导向,推动各学科的队伍建设,进一步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为全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以研究全省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重点,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6、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为加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要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重要任务,加强马克思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为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充分的学理支撑。要深入研究和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要加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战斗力,深入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围绕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能搞私有化,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多党制等问题,把道理说清楚、说充分,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推动全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激励全省干部群众为实现陕西跨越式发展而团结奋斗。
7、要才叫深化改革加以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充分发挥省级规划课题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积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于全省改革开放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实际,围绕我省\"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着眼于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研究,为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设计和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课题: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提下,发展我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问题;我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关中地区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陕北地区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地区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中的重要问题;发挥国防军工企业作用,推动我省工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问题;突破水资源短缺、交通运力不足等瓶颈制约的对策研究;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问题;加强陕西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有关问题;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中妇女阶层的相关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推进依法治省过程中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陕西实践中的问题;等等。
8、推动全省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社科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深入研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加强诚信建设的相关问题,深入总结近年来全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要根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人文社科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继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着力扶持新兴学科,全面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
9、要把繁荣发展各个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我省高校数量多,哲学社会科学门类比较齐全,研究力量比较强。今后五年,省级社科规划工作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继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着力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兼顾各学科的发展,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发挥规划项目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带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经过5-1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优势学科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建设在总体上有一个明显提高。
10、继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省已经形成了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管理学、古典文学、法学、人口学以及延安精神研究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要继续支持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前沿课题的研究,支持科研梯队的建设,使这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保持发展活力,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的地位,并瞄准国际学术界的水平,争取推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要发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带头作用,带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11、着力扶持已有一定基础的新兴学科和交又学科。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求,支持新学科生长点的形成,支持新兴学科的发展;鼓励在学科交叉的结合部和空白地带开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利用的科学研究。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省已有一定基础的价值哲学、生态哲学、领导科学、社会学、教育学、电影电视艺术、体育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能够充分发展,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
1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基础。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支精通专业知识、掌握国情和省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要在充分发挥老专家、老学者科研带头人作用的同时,通过参与科研规划的制定和课题评审,通过组织中青年社科理论工作者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把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放到突出位置。省社科基金课题立项要着力扶持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积极做好发现、培养优秀青年社科工作者的工作,建立优秀社科工作者学术档案,大力扶持一批优秀青年理论人才的尽快成长。社科规划工作部门和各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努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工作本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13、积极探索科研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增加经费投入。研究经费不足是制约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积极争取财政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逐步增加投入,同时要探索从社会各方面筹措研究经费的途径;各科研单位和高校也应广开渠道,增加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体系。
14、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的社科规划管理机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是促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形成精品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要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原则和方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o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能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o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规划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在规划项目的申报、评审、鉴定、验收万面,进一步规范评定标准体系,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15、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应用性研究要注重从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中确定课题,在科研的起点上建立研究与运用的沟通渠道。进一步疏通和拓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进入党和政府决策的渠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果,供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参阅。加强对优秀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资助。要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及时把优秀研究成果推广到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