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讲坛:郭冰庐解读传统窑洞村落营造智慧

更新日期:2018年11月07日 信息来源:通识教育中心 作者:王猛 摄影:贾如 编辑:尚磊


西京网讯:11月6日,第十一期西京通识讲坛在我校小礼堂开讲。中国民俗学会第五、六届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第三届副会长,榆林学院郭冰庐教授为在座师生精彩解读“生态文明视域下传统窑洞村落的营造智慧及工匠溯源”。本次西京通识讲坛由通识教育中心徐树森副教授主持,通识教育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及机械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到场聆听。

郭冰庐从窑洞古村落保温隔热、冬暖夏凉的生态环保意义,就地取材——生态回归的典范,工匠营造艺术的审美生态意义,工匠精神在古村落传承的历史渊源,工匠营造技艺传承展示五个方面出发,再现了中国传统窑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生态文明价值。郭教授认为,窑洞不仅是生态回归的典范,其建筑形象的营造技艺体现了民间造型艺术的美学理想,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黄土窑洞古村落在中国保存了几千年,凝结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但作为中国五大民居之一的窑洞古村落,在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使在座师生感受到了窑洞的生态意义和营造智慧,也加深了我校大学生对传统窑洞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

郭冰庐是著名民俗学专家,长期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化研究,完成了六项社会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六获学术奖。独立承担的国家项目《陕北民间风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填补了陕北全国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方面的空白。项目成果之一《窑洞风俗文化》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著作奖“山花奖”。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