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学院多措并举建立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更新日期:2018年12月03日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尚磊 编辑:尚磊


有质量才有核心竞争力,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整合学校各方教学资源,保证了教学中心地位,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使学校走上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西京学院有一个坚持了近十年的教学专家督导督察制度,一批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平均教龄近40年的资深教授,经常深入参与教学秩序检查,课程评审,考试巡视,试卷、成绩、毕业设计检查等专项教学质量监控任务中,查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发生问题的成因,及时向校领导、教务处及院系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与学生学习质量管理、教师教学质量管理、教务质量管理等系统一起,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本,依据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关要求,各部门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机进行联动检查,修订完善《西京学院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提出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借鉴专业认证课程体系建设思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解读,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形成对专业培养规格的有效支撑,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先后推行《西京学院常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工作流程》《西京学院校内教学评估工作流程》《西京学院教学检查工作流程》《西京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实施方案》《西京学院听课评价表》《西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表》等逾20项工作标准、规范。各项反馈中提到的多数问题得到了整改,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这标志着教学改革正朝着构建“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向推进。

学校不断加大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创新改革。项目式、案例式、探究式等项目化教学方法改革,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线开放课程(MOOC),“学分置换”……一个个改革热词不断出现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为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教师将学科前沿和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国际交流、社会实践、开放实验室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科研创新等,促进教研结合,以教改带动教学质量提升,实现学生自主性、定制化学习,满足学生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使人才培养既符合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又达到适应社会的需要,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学术滋养和实践锻炼。

学校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建成网络课程资源303门;上传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及试题库等资源15514项;全部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的课程236门;部分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的课程270门;整门课或部分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课程265门;整门课或部分内容利用微课教学的课程206门;“一师一优课”首批建成149门。

学校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宽度”“厚度”“深度”的协调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学校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构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空间,逐步实施定制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实现人才的多路径成长,一系列教改创新制度举措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与学生培养质量,也促使学校成为优秀教学成果的孵化器:学校培育了国家级别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2017年,全校师生同心协力,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迎接陕西省首批本科院校审核评估。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