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西京传媒人,目光所及都是热爱与坚守

更新日期:2019年11月08日 信息来源:传媒学院 作者:黄静 编辑:尚磊


记人,记事,记风景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记者节

愿天下记者都有一颗天下的心。

“记者节”在初冬略显寒意的阳光里如约而至。作为传媒学院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非线性编辑代课老师,何婕老师曾在央视做过出镜记者,对于她来说,今天和其他老师一样,风尘仆仆地行走在上课的路上。她说:“以前采访是每天的家常便饭。工作时,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做选题、如何能更好的做‘体验式’采访报道,如何用事实说话?”现在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运用工作实践,把产教研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传授好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何老师在非线性编辑课程中运用了“角色扮演法”,一方面用央视新闻、纪录片制作的先进经验为传媒学子们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她让每个学生走进剧组,承担制片人、后期剪辑等工作身份,承担具体项目任务。何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拍摄视频和照片素材,认识色彩美感并体验以后,再进行调色和剪辑,有效提高学生色彩美感及感悟力,激发学生后期制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她正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告诉传媒学子们,新闻采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新闻是个系统体验的过程,不仅要了解一个选题如何报道,还要做一个温暖的传媒人。心中有天地,胸中有温度,眼中有希望,只有思有所想,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调动内在潜能和内驱力,做好工作。

走进学校的宣传部门,新媒体工作室的老师紧紧盯着电脑屏幕慢慢下拉文本,同时将发现的问题快速记录在面前的纸上。对于编辑部的老师来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一个版面,每一个创意,看似简单,可从标题、内容、图片、日期、格式体例、文图排版风格的对应都得反复斟酌、仔细检校,防止出错。可即便这样,有时候仍有“漏网之鱼”,他们说,每每出现这种问题时,自己懊悔和自责往往会有好长时间。他们又说,校园新闻虽然加班熬夜、操心烧脑是常态,但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有力量,苦也很快乐。

张馨元,2006年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毕业,现就职于陕西广播电视台。今天她和往常一样在陕西交通广播全媒体交警直播间通过声音给全省听众播报实时交通情况,她是这样说的:广播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干就是13年,突发现场我们在!假期出行我们在!大雨大雾大雪天气我们在…见证了每一次新闻事件的发生,也不断记录着这座城市的交通发展,每天最幸福、最有使命感的时刻就是通过我们的声音用心传递着温暖与力量,为每一位出行者服务。

新闻学1701班王锟同学说:他目前对记者的理解很纯粹,就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就像普利策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会看到远处的危险提醒船来转向。传媒学院学习新闻专业的传媒学子是记者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心怀对记者生涯的美好期盼。在记者节来临之际,他们送上最直白的祝福。

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高有祥教授谈到:慧眼,帮你记录新闻;良知,助你恪守道德;勤奋,让你收获成功;境界,给你精彩人生。作为教师,会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全媒体教学实验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传媒学院院长张西静谈到:新时代的媒体格局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现今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但无论技术怎样变,仍有一些需要坚守的东西,传媒学院学子要坚持初心,坚持新闻理想,除了头脑要清楚,脚步须扎实,还必须要增长本领,让自己“多几把刷子”,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变化。响应党的号召,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响亮。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