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学院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有机结合,构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体系,建立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机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进取精神。通过实施专项计划,着力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队伍。健全完善“奖、勤、助、贷、减、免、补、偿”八位一体资助模式,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监督管理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使资助育人工作管理制度规范、资助程序规范、资金使用规范、监管问责规范、信息管理规范。构建由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院、班级四级资助育人工作组织,明确人员组成和职能职责。开展资助育人业务培训、经验交流等工作,不断提高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精准认定动态管理,加强资助人文关怀。学校通过谈心谈话、家访慰问等方式,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精准度;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动态管理。开通绿色通道,保证全部家庭困难新生可以安心入学;开展节假日慰问活动,中秋节发月饼,端午节发粽子,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节日温暖;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遭遇重大变故或突发事件时,给予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在学生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返乡路费时,学校给予返乡补助,助其顺利返乡;在就业方面,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予以就业帮扶。
——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强化专项工作育人质量。在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环节,每学年开展2次“创先争优 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感恩意识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每学年深入开展2次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等工作环节中,继续开展诚信感恩、艰苦奋斗的励志成才教育活动,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构筑选优树典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专项工作育人质量。
——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活动。结合劳动教育和综合素质测评,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将服务时数与评先评优、助学金申请等挂钩,以此来提高受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依托专业优势,以医院病患、社区居民、基层村民、农村中小学生、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为服务重点,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把志愿服务做进医院、学校、社区、农村、家庭,促进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常态化,形成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文化氛围;成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受助学生开展“感恩父母”“‘感恩一小时’校内义工服务”“感恩社会”等活动,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专项行动计划”。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创业方面,每年向全校征集8-10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项目,联合创业书院和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协调校内外资源,对征集项目的创业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并从中遴选2-3个项目进行支持和孵化。
——以理论研究引领资助育人实践。发挥相关教师的理论优势和辅导员的实践优势,强化在资助育人方面的理论研究,把握新形势下资助育人工作规律,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资助育人模式,形成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资助育人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