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工程”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更新日期:2022年11月04日 信息来源:发展规划处 作者:龚国银 编辑:尚磊磊


多年来,西京学院坚持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发展实际和战略规划,实施五项工程,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方向、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上定位,全校上下戮力同行,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综合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实施“党建领航”。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书记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派。董事会、校委会、党委会实施“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领导、校委会的贯彻执行、党委会的政治核心与监督保障作用,保证了学校高效运行。

学校2000年率先在全国民办高校中成立党委,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确保党的工作组织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充足、人员配备齐全,不断强化党委在学校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确保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以党建引领提升学校发展动力,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确保党建工作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各基层党组织不断优化完善创建举措,凝练充实内涵,充分发挥党建“矩阵效应”,将党建的光芒辐射到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学生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在党建“双创”建设中培育了3个高校党建“样板党支部”特色品牌。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党委”“文明校园”“平安校园”“陕西省非公社会组织五星级党委”等多项荣誉。

——强化“人才强校”。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引进高端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的建设思路,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人才建设年工程”等举措,加大国内、外一流高校博士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推进名师、卓越教师、卓越干部、卓越辅导员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强化师资培养,努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建立了“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的教师培养制度和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实施“卓越”培训计划,建立“双师型”教师引进培养激励制度,打造海外新加坡汉桥教师培训基地。完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做到有温度、有深度使广大教师既有“里子”也有“面子”,在工作上有条件、事业上有平台、待遇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形成了一支名师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双师型教师为特色的专任教师队伍。

——坚持“科研兴校”。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学校多项科研指标保持在全国民办高校前列,科研竞争力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围绕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及西部产业变革与技术革新的趋势,坚持“聚焦、错位、合作”的原则,积极培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加大科研平台投入,建有“陕西省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和“何积丰院士工作室”“物联网与大数据研发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一流专业、专业认证建设为抓手,在师资引进培养、核心课程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优先倾斜,全面推进专业分类建设。加强产教融合,注重与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学科竞赛、国际交流等实践活动。

——夯实“质量立校”。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公益性办学方向,致力于办一所“有智慧、有远见、有使命”的百年传承的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加大投入,在师资队伍、省部级科研平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内涵提升。学校是全国第一所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的民办高校,中西部首批获得硕士研究学位授权单位,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完善基本办学条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加强校园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办学空间与校园环境,积极建设功能齐全、精致优美的宜教宜学宜居的高品位大美西京园。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与教材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以“课程+实训+竞赛”为主要抓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全过程全要素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支撑和促进了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了“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特色。

——打造“特色塑校”。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聚了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西京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学科与产业高度融合特色,成为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智库。

学校在28年的创业实践征程中,形成了“无私奉献、报国为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西京精神,成为所有西京人的一种精神信仰,激励着西京人在干事、创业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始终保持定力,克服困难,奋力拼搏,一往无前。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落实“四模块五平台三机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统领的“专业+、通识+、一院一品、社会实践”书院育人体系,助推学生成人成才。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主动把握西部及陕西产业变革与技术革新趋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以创新驱动技术开发、工程研究、先进技术转移为主要方向,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坚持把自身发展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思考,合理布局专业结构,确立了“三大专业群”建设为主的专业发展规划,形成了以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专业设置与《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产业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围绕产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并承担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同时,还结合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政府部门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作用。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