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让学生们“想、敢、能”

更新日期:2023年03月16日 信息来源:传媒学院 作者:黄静 编辑:尚磊磊


西京网讯:近日,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郭一晴的作品《南京大学“退榜”,大学可以被评价不该被排名》在2022年度红网“青椒计划”中获4月份“月度优胜者”。郭一晴同学被聘为湖南省官网“红网特约青年评论员”。

这是传媒学院樊水科副教授在《新闻评论》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等教学改革以来,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直接反馈。课程将培养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负责,表达理性积极向善观点的新闻评论人才作为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的,遵循“以学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围绕“多写多练”这个关键点进行改革,形成“读写改三步法”教学模式,即“分析性阅读”“实战性写作”和“个性化改评”三个关键环节并形成闭环。“分析性阅读”就是能综合评析经典新闻评论作品,尤其是其观点的提出及论证的效力,将写作知识和理论融入作品“深读”中;“模仿性写作”就是印发大量经典案例,组织学生鉴赏评析,并进行4次实战写作练习,要求学生第一时间向网站投稿,并将优秀作品在“水哥写作课”公号分享交流;个性化改评就是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写作问题,对其练习作品进行个性化的“一对一指导”,最终拿出符合伦理和规范的评论作品。

改革以来,课程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每学期学生写作作品近30万字。截至目前,在省级新闻网站发表评论77篇评论作品,在课程公号《水哥写作课》发表200多篇评论作品。《新闻评论》课教授学生们如何用一双“冷眼”去看这人世间。“冷眼”不是冷漠,更不意味着寡言,而是一种理性但积极、真诚且尊重的态度。

在《新闻评论》的课堂上,学生们从不拘谨,也不拘泥于形式。想说、敢说、能说,是这门课程的三块吸铁石。

积极思考,理性看待,让学生们“想说”。新闻评论课程在每节课上聚焦一周内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引发学生思考。当课堂遇上热点事件,当新闻评论碰撞生活,学生们的讨论一触即发。让学生们“想说”的同时,在听到不同的声音后仍保持更为理性的态度去积极思考问题。

对公共事务交换意见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评论往往会刺激大众对于事件的思考,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新闻评论是扮演好新闻记者“船头瞭望者”这一角色的重要工具。

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邻桌讨论,观点与观点进行碰撞,摩擦出思想的火花。下课后,学生动手撰写新闻评论,第一时间向媒体投稿,并将部分作品分享在课程公号“水哥写作课”上。新闻评论的课堂没有正襟危坐,没有单向传授,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只要你“想说”,老师就会把话筒递给你,双向甚至多向的讨论往往会带给学生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尊重多样,真诚落脚,让学生们“敢说”。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引领下,新闻评论课程通过案例多角度、全方位地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价值导向,使学生在进行多元化思考之前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说,写作者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字有敬畏之心,坚持观点来自事实,对观点进行有逻辑的论证,多表达理性积极向善的观点,以“润物无声”之势播撒“真善美”的教育种子。

与此同时,新闻评论课堂支持不同的声音。老师经常走下讲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观点,实时互动,师生间、学生间相互尊重,针砭时弊。每一个学生都敢于举手发表意见,做到在课堂上“敢说”,这使得新闻评论课程形成零距离、多元碰撞的“课堂文化”。在新闻评论课程思政孕育的土壤中,“真善美”的教育种子也得以生根发芽。

热切正直,各放光芒,让学生们“能说”。新闻评论课程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樊老师在讲解章节内容时,都会与国家重要主题相联系,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等具体的价值理念融入课程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直的人格。

有平台,就有声音。新闻评论课程在传媒学院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一直以来,都采用“接地气”的模式,以赛促学,寓教于乐。课程设置学生评论员说评论环节,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自主选材、独立思考并撰写评论。好作品都有机会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分享。

自2018年以来,课程开通“水哥写作课”,将课程的锻炼平台缔造成由学生主导、想说就说的舞台,学生们在新闻评论的舞台上分享探讨,有严肃认真,也有欢声笑语。新闻评论的舞台让学生们“能说”,更让学生们真正喜欢课程,喜欢用独立的思考、理性的头脑去琢磨问题、分析事件,在学习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成为有价值的人。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个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事物还是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更为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学做人,变成更为完整的人,并努力变成“大写的人”。理性,积极,真诚,尊重,热切,正直,这是新闻评论课程希望教给学生们的比课程理论知识本身更具价值的关键词。新闻评论课程让学生们“想说”“敢说”“能说”,在给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学生们以“冷眼”去看世间,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引学生们去行动。

院长张西静表示,课堂的每一分精彩,都凝聚着老师们在备课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传媒学院会继续支持和鼓励教师们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力争打造教师一人一门特色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