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开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磅发布,党中央为教育强国建设擘画出壮美雄奇的发展蓝图。沿着教育强国的行动路线,从1994年到2024年,三十年来,西京学院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耕民办高校立德树人的绚丽图景。2025年是《纲要》落地实施的开局之年,位于新时代的经纬坐标中,西京学院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特别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经验成效,回应教育强国的时代命题,为读者呈现更多精彩的“西京故事”。
何为大学教育的基石,关乎大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决定着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功能。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大学教育的立身之本。
在对西京学院进行实地走访考察后,笔者观察到,长期以来,围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西京学院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我们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西京学院任芳校长曾与笔者言道:立德树人的落实,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一理念,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教育育人功能的必由之路。

“君子不器” 大学教育关注人格养成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不同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它具有很强的道德意蕴,理想人格既有仁爱的情感以及坚定、自主的意志,又与自觉的理性相融合,从而令完美的人格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
无论是蔡元培曾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还是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所作《君子》演讲,不难看出,中国大家无不强调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处的“大学”即“大人”之学,在教育家孔子看来,学而为君子,所谓“君子不器”“器识为先”,在现代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培养不应让其僵化为某一领域的机器和工具,而是成为一个精神活泼、内在充盈、人格健全,能在各个方面获得较为协调发展的“完整的人”。
这启发我们,现代大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灯塔,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专家,更在于启发完整的人格——促进大学生自由地、全面地成长为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综合性人才,在此过程中对事物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从而解决人生问题,适应和改造赖以生存的世界。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这就需要让目光落于人的教育,润物无声,立德树人,以知识、能力和德行三者凝铸为大学的基石,沉淀为大学教育的安定河床,把奔腾的河水送向远方。

西京学院任芳校长
“只有不断推动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才能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灵魂更丰盈、思想更饱满、人格更健全、能力更显耀。”笔者曾与任芳长谈,作为一所大学的掌舵者,她以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知自觉,指出在大学这样的人生滋养之地,同学们应“志在千里”,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不断积蓄知识,完善健全人格。而她所期待的“西京大学”,应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引导青年学子走出一条融合个人梦想与社会责任的成长之路,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价值引领、优势成长”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高等教育中,人仍然是教育的主体对象,如何将立德树人落到鲜活的个体中,发挥教育的基础功能,让学生孕育出朝气蓬勃的生命,是健全人格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高校这艘教育巨轮应该驶去的方向。
基于人之教育,脱胎于教育的根本任务,西京学院把人的培养和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由此孕育出了个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体现人的主体性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学生发展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引领、优势成长”的育人理念,指导和引领学生实现终身全面发展。

笔者以为,西京学院这所大学以“价值引领”学生,意指围绕立德树人培育个体性人格,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知礼行孝的道德素养,树立实干兴邦的家国情怀,使青年学子能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要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的国家、今天所走的道路是怎么来的,未来将往哪里去?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进程跟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他们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最终能以辩证的眼光和唯物史观科学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未来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西京学院思政课教师李卫把理论知识融入一个个史实故事中,在情景化课堂中以现场还原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重大历史的抉择,思政课成为了同学们可触、可感的铸魂“窗口”。

西京学院思政课教师李卫在党史馆为学生讲课
而西京学院的“优势成长”,则是以积极心理教育赋能成长,发掘学生优势与特长。大学教育应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其禀赋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这不仅仅意味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鼓励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有信心在自己的领域里生辉。
只见森林而未见树木,并非西京学院的教育之道;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让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优势成长,西京学院走出了自己的育人之路。通过走访学校辅导员,笔者了解到,西京学院每一位大一新生入学时都会与辅导员签订“对口协议教育”。辅导员通过把握和剖析学生个体性格、兴趣、成长背景等综合因素,帮助学生差异化地优化资源配置,找准成长路径,确立学业目标、奋斗方向,并督促付诸行动。
以对口协议教育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促学生优势成长,使学生能有一个和谐的生活世界、博雅的知识世界、高尚的心灵世界,对口协议教育正体现了这一创新的教育理念。“大学为未来而教,为学生赋能,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他们跨学科学习,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参加多样化的学术活动、实践项目和国际交流,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探索未知,从而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所在。”任芳始终认为,大学应该是孕育理想主义、成就梦想的地方,比起在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思想启迪,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成什么更重要,“大学应给予每个学生充分选择和发展空间,长优势补短板,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发光。”
“匠心精神+艺术素养”培养特色人才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立德树人的落实,还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西京学院早已落地生花,凝结成“匠心精神+艺术素养”这一人才培养特色。
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匠心精神+艺术素养”基于工程类人才培养理念,将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延伸为“热爱、做透、准确、创新”,把“艺术素养”拓展为“运动美、艺术美、劳动美、创造美”。

2018年,任芳提出这一人才培养特色:这是学校主动适应新时代党中央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在长期办学实践和对新时代教育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独特优质、相对稳定的学校精神品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文化特色和价值理念,是西京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办学成果之一,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
这一理念明确指向了一个深刻的教育思想:学科贯通的知识体系、技术能力的形成拥有、精神品质的提升养成是启发完整人格的必要路径。它既是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也有助于学生良好劳动品质的形成、精湛技艺的养成和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
笔者在与西京学院李建辉老师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在学生心中树起一面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精神旗帜。“我是个数学老师,一个公式写下去,绝对不能出错,因为这个过程是在给学生示范。改研究生论文时,一个标点符号怎么用都要指出来,经过一遍遍改出来的论文,盲审没有不通过的。”李建辉用一颗匠心,精心守护着数学领域的未来火种,他笑着说,“匠心精神说起来比较抽象,其实它就在你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里,在你做的PPT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动画里。”

西京学院教师李建辉指导学生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时代在呼唤“匠心精神”,在潏河之畔,神禾原上,西京学院厚植工匠情怀,引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在未来或将从事的行业和领域内,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在平凡中彰显不凡。
“匠心精神”的背后,蕴含西京学院为中华民族大厦铸造基石、培养栋梁的一份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既是现实所需,也是国家长远发展之大计。任芳向笔者道出其中深意:造就大国工匠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学校大力弘扬匠心精神、涵养工匠文化,才能让“热爱、做透、准确、创新”成为普遍追求,才会有一线工程师的不断涌现、高技能人才的大放光彩,才能让青年学子在自己的赛道上创造不凡业绩,成就出彩人生。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大国工匠张新停为西京学院校师生作主题报告
“匠心精神”和“艺术素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方可让大学教育驶向快车道。
“《陕西民间美术与文化》是一门公共选修课,侧重于给学生展示陕西民间美术非遗,让非艺术类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成长。”据笔者了解,西京学院教学名师刘静致力于向学生“普及”艺术,惠及大众。她认为,美育要面向人人,而不是少数有特长同学的教育,“我们这门课90%是非艺术类学生选的,虽然上完课到晚上9点半了,但选课很火爆。”

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制作陕西非遗面花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往往精通文学艺术,许多文学大师也熟知天文地理,这也符合通识教育“全面成才”的理念,契合大学之“大”。这所以工科立校的高等学府打破学科壁垒,开展通识教育,注重学生通用知识、可迁移方法和再学习能力培养,为广大学子打开了一扇更大的窗户。
“我们培养学生,要使文科学生了解理科,理科学生欣赏文科。”在任芳看来,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广度,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对多维世界有所认识。
在西京学院的走访考察结束后,笔者发现,正如任芳所言,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大学不能成为“复印机”。如果一所大学不能帮助学生找到特别的自己,那只能让人踏上“虚无”的歧路。尤其是在当下,AI技术正在重塑社会,大学教育如何守住育人的根本?答案或许藏在那些“看不见的必修课”里。当部分学生沉迷“快捷键思维”,高校的人格教育正是那声“警世钟”——它教会青年在数据洪流中保持独立判断,在技术创新中恪守伦理底线。
培养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根本目标的切实行动,它承载的不仅是大学的良心,更是为数智时代校准方向的“指南针”。站在“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方位,高等教育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命题。西京学院在三十多年的办学探索中,始终心怀“创办百年传承的高水平大学”的崇高理想,把党的教育方针镌刻在长期坚持的办学实践中,让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让人格塑造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