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西京学院机电工程系的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今年该专业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及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学院争得了荣誉。以蔡红专为组长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围绕特色专业的申请及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校内现有的数控工程训练中心总面积6200 m2,拥有各类设备331台套,其中机加工设备80余台。有CAD/CAM机房及数控原理实验室、数控仿真实验室、数控故障诊断实验室及专业基础实验室14个。是目前西北地区民办高校中规模最大、功能设备最齐全、档次最高的(机加工)、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数控工程训练中心。
机电工程系在校内硬件设施比较先进的基础上,加大了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与陕西机床厂、陕西金山电子设备厂、陕西华山工程车辆有限公司、陕西开关总厂、陕西力群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和共建协议。还与黄河工程机械集团公司、西矿环保集团公司,就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成了初步的意向。通过以上努力,初步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群。
在校内、校外现有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和条件下,计划在未来两年内,继续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再开辟5-10个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改善实习实训的条件。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毕业生与社会的“无缝对接”,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同时修订了教学大纲、实习实训大纲及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培养计划等。
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
组织教师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实践,重点加强主干课程的教学指导。努力实现多媒体教学,积极鼓励教师开拓创新。组织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探讨专业实践教学策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模式。圆满完成“液压与气动技术”、“切削原理和刀具”、“产品造型与设计”、“数控技术与应用”、“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机床”“工业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等10余门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初步完成了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包括本科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修订工作。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促进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开展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不到半年时间,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9篇,1篇为核心期刊特约论文(捷克Ostrava技术大学Jiri Tuma教授的论文翻译,空军工程大学学报特约稿件)。结合课程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如:以徐元博教授为组长的课外科研小组开展了题目为“油液激励转子不稳定性的计算机仿真”的科研活动;以赵静老师为组长的课外科研小组开展了题目为“工业产品设计工艺”的科研活动。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完成了《自由场声定位系统的预先研究》、《远程测试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节能环保工艺及XJ型管路清洗机》等六个项目的科研基金申报申请工作。
支持鼓励教师以行业要求和标准为依据,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易教、易学、符合岗位实际需要的原则,把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到教材中,开发适合本专业教学的特色教材;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已经完成和正在编写的教材有:《数控实习教材》,《电工电子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控制器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液压与传动技术习题集》。目前,已经开展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双语教学活动。
不负重望,积极申报省级特色专业
在专业建设中,任万钧院长、任芳执行院长等学院领导始终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怀。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任万钧院长亲临数控工程训练中心,仔细观察地震的影响,深情地凝望……大家非常感动,感到有学院领导的支持、鼓励,有机电工程系作为专业建设的平台,信心百倍。
另外,有特色专业领导小组组长蔡红专的严密组织,有省级教学名师李诚人教授坚持为青年教师进行讲座辅导,有学科带头人束鹏程的精心指导,有教务科长王小博的热情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热情。为特色专业的申请提供了极大的技术和精神支持。
特别是在撰写特色专业申报材料的过程中,具体组织实施者、教研室主任吴松林和大家认真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包括校内、校外的有关专家),完善、整合校内资源,积极利用校外资源,经过数十次的修订、补充,达到完善。
现在,他们又制定了详尽的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建设方针,按照“岗位明确、定位准确、模式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专业建设要求,遵循“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实境育人”的建设思路,努力打造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生产一线“会用、能用、管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机电工程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