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校园 说赛事 助学风——记传媒学院竞赛月

更新日期:2020年05月21日 信息来源:传媒学院 作者:黄静 编辑:苏文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可有效地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并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教改成果转化,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根据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要求,传媒学院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和学生结构组织了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受到业界和师生的好评。

进校园云端宣讲竞赛。从5月8日起,学院通过周三晚上的辅导答疑时间,开通专门的竞赛宣讲平台,按照比赛分类请各负责老师给学生细致的讲解比赛的意义、流程等。如:视觉传播与制作教研室主任刘露就结合历年学院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作品和今年特殊的公益“疫情”命题来分析大广赛相关问题。同时学院还邀请主办单位的专家学者在线上给学生们讲解。如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就专业开通西京学院频道,专场给西京学子讲授大赛情况和参赛具体要求。使学生们对各项比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学习的专业有了明确的方向。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由“填鸭式”向启发式转变,实现由传授知识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在夯实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摄影摄像基础》课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学而不习、知而不识” 的现象,缺乏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巩固的过程,不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判断和分析,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研室主任李政带头在2018级的教学过程中,以参与学科竞赛为依托,通过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把实践课堂搬到校园内,让学生从自己拍摄的作品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大师所创立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们用摄影师的角度对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培养方式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启发式转变,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构建互动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构建并实践“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模式,使学生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竞赛中遇到的新的交叉学科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CG插画》课程,每年学院都要组织“四月CG插画比赛”,今年的公益“疫情”命题更是引进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授课教师张鹏军谈到:“此次的作品是在网课学习的情况下所绘制出来的,作者在入校前大多为文理科学生,没有美术基础,作品要求原创,必须以CG插画的形势表现,相比之前的临摹作品有一定的制作难度,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为海报制作了动态效果,这是给我的意外惊喜”,学院后续会将学生自己设计的获奖作品订制成的实物当奖励发给学生们。“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构建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环境;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并能够转化为具体的科技创新产品。 课堂教学、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和实践能力。

院长张西静表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要战略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学科竞赛能够有效地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活动、梳理整合教学内容、将项目实际引入课堂教学,构建并实践“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