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就业渠道 提升就业竞争力——传媒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纪实

更新日期:2023年03月31日 信息来源:传媒学院 作者:黄静 编辑:陈荣


走进大学殿堂,其目的是什么?是接受高等教育,掌握知识、增强本领、提高素养、实现梦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企业、社会、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把自己培养成为能担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此,传媒学院切实把毕业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摆在首位,通过校企合作建岗、产业学院搭台、校友资源共享、学科专业优化等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激发了全学院师生内生动力、凝聚力奋进合力、形成了显著成效。

拓宽就业渠道 确保充分就业

——全方位共享就业信息,流程化确保质量。一是充分发挥“校内+校外”资源优势。“校内”通过学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学院产学研合作资源、校友、教师人脉资源等;“校外”通过各地就业部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招聘网、就业市场QQ群等多渠道收集适合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信息。二是完善“互联网+”模式实现招聘信息全覆盖。通过线上“学校就业信息网”“传媒学院就业微信群”、微博、短信平台和线下校园双选会、实习招聘会和就业信息专栏等方式进行及时发布,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建好信息传递平台。通过“学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发布信息—学院转发信息—各班级收到信息—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意向选择就业单位—投递简历—面试—录用—签定返回就业协议书—跟踪回访”的系统化流程和方式,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多途径强化校企合作,优质化共建岗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采用“校地企合作”,与华谷天和、华商网、腾讯、喜马拉雅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联合培养、专业共建等形式培养人才。实现“六个共同”,即:共同优化专业结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共同研发项目和共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目前,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为100%;建有大型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9个;与华谷天和、喜马拉雅等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6间;学院还建有“项目化”教学工作室7个。学生通过企业提前订制培养,缩短与岗位的差距,实现人岗匹配。

——深层次助力地方经济,项目化带动就业。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互联网+”、乡村振兴计划等契机,引导毕业生眼光“望下看”,到市、地县融媒体等领域就业创业。一是与蓝田、泾阳等县积极开展校政合作战略,与喜马拉雅等单位签订共建产业学院协议,参与品牌文案、内容、视频等项目。二是根据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学院三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拓展,开展项目进课堂,学以致用,如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中镶入直播带货实践课程等。

调整优化结构 定向输送人才

学院一开始就注重以企业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广泛与相关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

——优化专业结构,匹配企业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完善学科专业、层次、类型动态调整机制。以新闻学(省级一流专业)为依托,突出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新闻传播学科与计算机科学、艺术学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构建了“校内+校外”“走出去+引进来”“工作室+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基地”三维双联动模式。目前,获批省级新文科建设改革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省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6项,荣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建设省级一流专业1个,获批省级一流课程3门,其中一门是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了校级“一师一优课”15门。

——优化培养方案 对接企业需求。构建了以用为本、互相融合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六大原则”:即凸显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体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和实训比例,增加协同育人学分,增加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学分,增加第二课堂学分,力求“工学结合,实训贯通,知行合一”。吸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同时引企入校,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设置一定学分的实务类课程(讲座),邀请企业主管担任主讲,每周最少开展一次学术报告。

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就业竞争力

当今社会,人才济济,学院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就能适应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和成功。一是着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传媒学院三个教研室对接除学校的重点赛事外,还要对接三个一般赛事,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加实践创新学分。三是鼓励技能竞赛。近三年,学生在各类竞赛(含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三等以上奖励300余项。

学院将进一步做深产教融合的项目,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