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紧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主题,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涵盖科普政策宣传、科学精神弘扬、前沿科普展示与科普惠民服务四大板块,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覆盖面广,成效显著,累计直接参与师生及社会公众500余人次,有效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次“全国科普月”活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制定了详尽的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分工。活动严格遵循“精心统筹、突出特色、注重实效、惠及大众”的原则,共组织开展重点活动5项。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2025年9月中旬至下旬,参与对象覆盖本院全体师生,并积极面向全校其他学院师生、教职工家属以及周边社区小学生,体现了科普活动的开放性与普惠性。组织模式上采用“学院主导、教研室协同、学生社团参与、校地合作”的多方联动机制,实现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活动前期通过学校官网、学院微信公众号、校园公告栏等多种渠道发布活动预告,制作精美的电子海报,有效提升了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为广泛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筑牢科普工作法治根基,中心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普法宣传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精心设计并制作了主题宣传展板8块和宣传海报2张。展板内容涵盖《科普法》的立法背景、核心条款解读,并结合《纲要》精神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意义。海报设计注重视觉冲击力和口号宣传,在学校官网和大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电子屏宣传展示。活动于2025年9月20日——9月30日在大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北门小广场设立了固定普法宣传展区,有效提升了师生对科普工作国家战略意义和自身权利义务的认知水平,为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为传承科学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青年学子立志科技报国,中心在图书馆101报告厅举办了两场高质量主题讲座。第一场讲座《智绘未来——AI驱动下的艺术创作、传承与创新——一场跨越人机的美学对话》于9月24日邀请计算机学院刘静超副教授主讲,从AI技术发展态势解析,AI对产业影响的分析,AI的应用实践等入手,深入剖析科学精神内核,并结合国家科技创新部署阐述了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约150名师生现场参与。


第二场讲座《创新思维与设计未来》于9月25日邀请设计艺术学院高级工程师杨剑威主讲,分享其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实践,讲解设计思维在解决技术问题中的应用,约150名师生现场参与。两场讲座角度互补,深刻触动了听众,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科技报国志向。

中心发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组织了科幻主题创作与展览活动。面向全院学生征集科幻主题的插画、漫画及动态视频作品,共收到投稿50余件,最终遴选出30幅优秀作品,自9月25日起在学院微信公众号推出线上专题展览。此次活动将高深科技概念通过直观生动的视觉艺术形式呈现,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成功实践,有效向社会公众展示了科幻魅力,激发了青少年对前沿科技的兴趣。


为践行科普惠民宗旨,学院面向周边小学举办专场科普体验活动。9月25日邀请200余名小学生来到艺海楼一楼展厅和实验室,活动包括参观民间美术陈列馆、面花展厅,版画(丝网印刷)互动体验、亲手制作创意画等。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沉浸式体验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科普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双重效果。




为深入推进科普惠民实践活动,中心科普馆自9月15日起每天下午16:30——18:00开放,面向大中小学及周边小学开放参观和互动体验活动,并安排专人讲解。本次科普馆开放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活动巧妙融合艺术欣赏与科学探索,通过沉浸式光影装置、360°全息展柜、裸眼3D等科技手段展示及专家导览,成功打破公众对艺术的认知壁垒。现场气氛热烈,参与者热情高涨,踊跃体验跨学科融合的奇妙之旅。活动不仅提升了场馆的公众知名度,更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群体对艺术与科技的兴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核心目标,为后续公众科普教育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作为从事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研究的省级学术研究机构,中心立足设计学科方向,以提升乡村公众设计软科学素质为出发点,以创意设计、设计服务为手段,以传统美术与手工技艺的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文创产品、家庭手工艺等非农经济产业的发展为主要研究课题,对陕西乡村振兴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为党和政府有关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