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建勇

更新日期:2019年08月22日 信息来源: 作者: 编辑:尚磊


敦建勇,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

从教35年来,西京学院敦建勇教授胸怀坚定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职业操守,甘愿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穷尽一生。

他力求潜心教书与无私育人、锐意求道与化道为器、理论探索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获得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时他如此领悟师道:为师之道,是一种道义上的坚守,即师者须洁身自好,始终做到不为物役、不为利驱、不为名惑;须以育人为己任,修身厚德、爱岗敬业,将最佳的传道、授业、解惑效果作为人生最幸福的体验;须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惯于洞悉学术领域的前沿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使之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不竭动力;须陶冶伯乐之情操,对后备力量做到善识善用,从而使自己钟爱的事业得以延续,得以发展,得以光大。而在教学管理部门屡次召开的教学座谈会上常有学生这样评价他的课堂教学:聆听敦老师的课犹如步入芝兰之室,既是美妙知识的熏陶,又是心灵净化的体验。他曾多次被各级组织评选为优秀教师,连续四年被空军工程学院树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多次被空军工程大学和西京学院树为教学标兵和教学能手,连续十年享受空军高层次人才津贴,连续三年享受全军优秀科技人才津贴,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2002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实际上,可以从他近几年励志的话语中窥见其职业追求的心路历程。在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教学楼走廊上仍悬挂着他的名师名言:“如果人生浓缩为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会以满腔的热情拥抱明天,这缘于我用心经历了昨天,将爱全部注入了今天。”在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他代表教师发言时援引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名言与新生共勉道:“路,是靠我们自己走的,又没有翅膀,也别想飞;路,只要在一步一步地走,就一定能到达终点。”在2015年教师节上他发表感言道:“我推崇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与之同理,不要问学校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学校做什么;不要问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家做什么; 不要问周围人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周围人做什么。长此以往, 使之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并将更多的执着注入你从事的事业, 那成功与幸福就自然融入其中了。”

他专业技能精湛,教学感染力超群,教学效果优异。他的教案因长期免检而成为样板,他入班听课常因被听课老师敬畏而成为关注热点,他的教学指点常因屡屡成功而备受期盼,从而使所在院校的教学质量呈良性态势循环、教学成果显著提升。根据近5年西京学院教务处每学期进行的学生网上评教结果,他从2011至2016年每学年的学生网上评教得分分别是:2011-2012学年92.84分,2012-2013学年92.89分,2013-2014学年93.23分,2014-2015学年94.,95,2015-2016学年95.38,平均分数为 93.85分,得分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在西京学院进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中,学生对他的总体评价可归纳如下:讲课认真、作风严谨,语言表达精准且生动风趣,讲解内容中心突出。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丰富、信息量大,并力求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英语示范好;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学方法科学,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在课堂中能够渗透思想教育,关爱学生,有人格魅力。亲切、和蔼、热情、有耐心,学生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有问题,只要他知道,都会主动帮助。有大学者风范 ,知识渊博,分析问题透彻,看问题和研究问题深刻。

他积极跟踪国内外英语教学改革动态,将理论的成功探索及时转化为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推广至更大范围的教学成果。他也因此于2001-2011年间被空军工程大学聘为大学英语校级重点教学岗位带头人并享受年度0.5万元的岗位津贴,而自2011年至今,又一直被西京学院聘为语言学科带头人并享受年度5万元的岗位津贴。

作为英语学科和教学带头人,他长期以来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旨在加速青年教师由普通的知识传授者向传道、授业、解惑的专家型教师的成功转型,具体做法包括: 承担的教学研究或科研课题,都吸收青年教师参与并委以重任; 坚持每学期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 坚持每周都听青年教师的课; 坚持经常性的学术讲座和教学法讲座; 注重指导青年教师做好培养目标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指导青年教师开展问题驱动、探究式、产出导向式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突出教学效果。多年来,他在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成绩突出。其中,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性大赛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25项; 2006-2012年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全军英语讲课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2013-2015年,他所指导的西京青年教师在“全国英语教师教学大赛”中采用他的先进教学理念、陈述性知识向程序化知识转化的新型认知机制,先后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任教以来,共发表论(译)文80余篇, 其中核心期刊25篇;著书12部, 其中专著2部;研发出版多媒体教学课件12部;为理工科博士生、硕士生等义务翻译并发表SCI和EI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性大赛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40项; 合作指导研究生15名;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含横向课题)15项;所指导的8名讲师晋升为副教授,2位青年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其中一名教授成为校级教学名师。

此外,为了使教师的所学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能直接服务于社会,他带领其教学团队于1992-2000年参与了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为打开中国和东南亚市场而面向全世界招标的汽车制造、维护培训教材英文资料翻译。与他们团队竞标的还有香港、东南亚各国和瑞典当地数十家翻译公司。经过激烈的英汉翻译比拼和专家盲审,他的团队最终中标,连续八年与沃尔沃公司合作开发该公司汽车制造及维护培训系列教材。正如沃尔沃公司负责该项目的经理所说:“如果我们公司不用中国大陆这家团队的翻译作品,那我们就是傻瓜。”

他始终认为,为师之道更是一种创新求道。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乃中国教育哲学之精粹。就英语教学而言,其成功之道是认知规律的探究,是学以致用的实现;其成功之器是机制、方法、手段的革新与有效运用。而基于此的为师之道,则是在对英语教学规律进行求道、解道、传道的同时,探索英语创新表达的重器、利器、明器,并使二者兼容统一,即道为器之本,器为道之先,进而使道器合一。从教35载,他为此而忧,为此而乐,为此而矢志不渝。他对英汉深入研究发现:英语和汉语同世界其他语言一样,作为一种完整的符号系统,都是由形式和意义两大要素组成的。但对于中国人而言,真正学好英语的前提是弄清英语中“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与汉语的显著区别。英汉对比研究表明,英语语法分析过程是“结构--语义”,结构弄清楚了,句子的意义才会清楚;而汉语语法分析过程是“语义--结构”,即从语义入手,而句子结构只是语义分析的必然结果。 据此,英语可归结为“以形显义”语言,而汉语则属“以义统形”语言。由此断定,中国人学英语“费时费力,收效甚微”的症结,正是将汉语的习得习惯迁移到了英语学习中,即只重视英语的“义”而完全或严重忽略了其“形”的显义作用。其根源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词法(Morphology)层面、搭配(Lexical Collocation)层面、句法(Syntax)层面。而英语“以形显义”的多样化形态,都集中表现在句法层面,进而导致其表达形式的多元化。有鉴于此,对英语“以形显义”的规律认知,必须把真实交际语境下的典型句法结构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深化改革的核心,从而使其规律性表达模式转化为学生在新语境下表达的创新利器。如英语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这一陈述性知识,可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Where there is X there is Y.”。式中,X和Y则是新语境下表达的可变量。至此,此表达式就具备了创新应用的巨大潜质,诸如“有容乃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权不能任性”“家和万事兴”“大难有大爱”等无数在汉英词典里无从查阅的汉译英表达便可迎刃而解:“Where there is a mind of tolerance there is its owner of great capacity”“Where there is a tree higher than the rest there is its exposure to destruction from the wind”“Where there is power in hand there is no self-will in office”“Where there is a family of harmony there is prosperity of everything”“Where there is a great disaster there is a boundless love”。尔后,他将此“陈述性知识程序化”的创新机制有机融入读写宏观兼容模式,使之产生质的飞跃,其目的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有机兼容的宏观教学模式,就如同“先传授学生植树,后鼓励学生造林”,使读为写之基、写为读之效,最终实现读写相长、相得益彰。

基于此,他坚持将理论的成功探索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并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加以推广。故在成功探索了英语“以形显义”知识创新应用内化与外化机制基础上,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大学英语教改深化:

第一,基于“以形显义”理念,丰富英语“RICH”教学法。“RICH”教学法,是“Research-based learning (研究性学习)、Integrated curriculum (整合性课程)、Community learning (群体学习)和Humanistic outcomes (人文素质全面发展)”大写首字母的组合,实指对目标知识内在机制的系统研究和相关系列课程的重新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教学各门课互不兼容的现状,鼓励学习者之间合作学习、知识互补、取长补短,最终实现课程间知识的有效衔接和学习者整体素养的良性发展。就英语教学而言,以句法层面的“以形显义”变化规则作为师生研究英语知识内在机制的理论依据,对读与写、听与说、精读与泛读等课程重新进行整合优化,进而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真实交际社区和语境,促使学习者遵循英语“以形显义”认知规律,追求各门课程知识间相互兼容渗透的创新应用,最终实现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此举不仅赋予了“RICH”教学法新内涵,而且大大丰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二,将教改成果融入并创新网络课程资源。在过去十五年间,为了最大限度地推广他日臻完善的教学创新理念,他带领其团队积极参与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至今发行的1-3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研发竞标,并屡屡成功中标。2002年以来,他在国内创立了英语“以形显义”的全新教学规律,探索出英语“陈述性知识程序化”的创新应用机制,并基于此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研发出版了1至3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系列,旨在推广到全国的更大范围。

第三,引入翻转课堂新模式,促进学生英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前期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备了实施空间。鉴于学生网络课件的自学使“教”与“学”时空转换成为可能,他带领的团队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教学环节中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与要达到的目的,采用RICH教学法和任务分配模式,使每个学习者都有机会参与翻转课堂的英语产出技能实践,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作用。为达此目的,其团队在创建网络课程资源时不仅力争与教学目标、课堂训练内容高度契合,而且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力求教学互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逐步落实听与说、读与写、学与用间的渗透性、层次性、递进性、互动性、实用性。

第四,基于英语“以形显义”认知规律,对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鉴于英语“以形显义”结构特征对其语言不同层面的影响,他建议学院教学决策部门,针对本科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分级教学,即学生入学后,经过组织测试,同时参考高考成绩,将学生按成绩类别编入基础班和提高班学习,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教师授课时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微观教学、宏观教学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教学,并遵循英语“以形显义”认知规律实施教学,使学生从词法、搭配、句法、章法各个层面探究英语有效表达的机理,提高其用英语有效而得体性表达自我的能力。在空军工程大学和西京学院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证实,此项改革教学收效显著。

第五,基于英语“以形显义”认知规律,创新ESP教材编写与教学模式。长久以来,专业英语教学在中国始终被视为大学校园的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其症结是地道的英语原版课文与课后背离专业诉求的练习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他带领团队通过申报国家教育基金科研项目和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项目,以英语“以形显义”认知规律为指导,创建了新型的ESP教材编撰模式和教学模式。两个周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第六,基于英语“以形显义”教学规律,开发读写相长的MOOC网络课程。鉴于英语读写相长新模式尚未形成国内高校大学英语师生的共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教学效果,尚需创建更能体现如此效果的教学模式。为此,他于2016年底响应西京“优质课程工程”号召,创建了基于读写有机兼容的MOOC网络课程建设模式,即遵循“互动阅读--读写融合--仿写创新--句典应用--创作实践”程序,使读写合一。

回首过去十五年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历程,他深知责无旁贷,但同时也常为取得的点滴成就而欣慰。其欣慰源自以下时间节点及其所见证的成果推广应用:第一,2004年初,教育部在清华园举办包括大学英语教学在内的多媒体教学改革成果展览。他基于英语“以形显义”理念主持研发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版)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北京外研社展示区得以展映,并被教育部指定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改示范课件推广至国内500多所高校。此课件又于2005年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软件大奖赛二等奖。第二,2006年末,北京外研社招标该社即将出版的第二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发单位。他带领团队经过与国内几十所高校激烈竞争后成功中标。而由他基于英语“以形显义”认知规律主持研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则以光盘形式被该出版社随教材配发至国内600多所高校,新的教学理念得以更为广泛的推广。此课件又于2009年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软件大奖赛二等奖。第三,2012年末,他基于英语“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知识内、外化机制,重新研发了《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多媒体教学课件。此课件在国家教育部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高教文科组二等奖,并被上传至教育部信息中心网站,供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分享。第四,2014年末,他基于英语“陈述性知识程序化”知识创新机制和RICH教学法主持研发的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多媒体教学样件,因晚于北京外研社确定的招标时间节点,未能获得课题的开发经费,仅被允许上传至该社HEEP网站。但令人意外的是,待第一册课件上传至该网站供国内高校师生分享后受到广泛欢迎。为此,北京外研社主动与西京学院签订此系列课件的后续开发合同,并提出尽可能多支付后三册的开发经费。北京外研社反馈信息证实,此系列课件的1至4册上传至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HEEP网站后,成为该网站最受欢迎和点击及下载量最大的课件,尤其受到985和211高校师生的欢迎。第五,2005至2011年间,他应北京外研社之邀,到全国各地为高校英语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十余场,受众达4万余人,进一步推广了他探索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理念。他也因此被外研社授予终身荣誉作者称号。第六,2012年,他带领教学团队分别成功申报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和陕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旨在探究英语“以形显义”认知规律对专业英语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两个课题已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圆满结项。期间,他组织西京外语教师开发出版了基于英语“以形显义”ESP编撰模式的《土木工程英语》教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邱东林教授对该编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你们所编写的思路很新颖、选题很创新、结构较合理,作为专业英语教材目前是国内首例以此为模板的。”该教材现已使用两个周期,教学效果良好。第七,2014年中,他的团队成功申报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其核心是依据英语“以形显义”规律性研究,创新并运用RICH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被赋予新意的RICH教学法对学生英语语言生成技能的培养效果明显。该课题已于2016年4月圆满结项。第八,2013年至2016年间,他运用所探索的全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西京英语教师开发了一系列微课、项目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一师一优”课等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奖14项,省部级奖22项;指导学生参加英语各类大赛,获国家级奖31项,省部级奖17项。第九,2016年12月22日,他在全国部分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研讨会上做的“基于‘陈述性知识程序化’机制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学术报告,赢得与会专家的共鸣和热烈欢迎。第十,2017年,他带领的教学团队将基于“以形显义”教学规律开发的英语读写相长MOOC网络课程上传至西京网站,供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分享。

上一篇:张善文

下一篇:蒋红英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