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华:女,41岁,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宁夏彭阳县人,生于1977年4月。
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卫生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一眼看见张士华,你一定会问,“您是当老师的吗?”因为她给你的印象就是知性、优雅的感觉,你会觉得她就是老师,老师就是她这个样子。正应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1997年7月毕业后,张士华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18年的青春、热血洒在临床工作岗位上。在那里她获得过省级优秀工作者荣誉,一直担任科室的通讯宣传、院内感然控制工作。
在领导心里,最得力的助手,因为擅长写作,思维缜密,参与在科室管理层面,每月每季度的文书工作是她临床工作之外的必须任务,也锻炼了她组织策划的能力。在病人眼里,她得到过最好的信任和尊重,实习时就有儿科患者点名静脉输液。正式工作以后,因为技术过硬,更是承担科室间的会诊,病人给她起个外号叫“张一针”,也亲切的叫她“张主任”、“张老师”。因为她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在临床辅导患者及家属,常常有术后患儿家属等在电梯门口请她去安抚患儿,小患儿则喜欢叫她“张妈妈”。
在临床,张士华老师是不折不扣的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带教本科护理学实习生,在其所在医科大学为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专业教授《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课程。
在临床工作20年,张士华老师不止关注工作和教学,还积极地从事科研工作,1999年就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随后不断的进行临床各方面问题的研究,2009年成功申报了第一项校级科研项目。同年,因为不满最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科研工作的需求,凭着骨子里那股韧劲,张士华老师在工作12年后,参加全国统一招考,脱产去攻读硕士研究生。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领略到科研工作的魅力。2012年毕业后,又在临床过了三年,这三年期间她组织申报了2项校级科研项目,其中主持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3项,其他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7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其余均为第二作者。论文“The impact of China’s national essential medicine system on improving rational drug use in primary health care facilities: an empirical study in four provinces”在2016年1月26日-31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泰国PMAC联合举办的国际会议进行会议交流。参编著作10部,其中主编2部,副主编3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7次。
她非常热爱科研、教学工作。在课堂上,本着寓教于乐的理念,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尤其是把鱼骨图灵活的应用于课堂。张老师认为大学主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创新思维。开学第一课,张士华老师就给学生讲鲶鱼效应的故事,她说“你们都是西京学院从人潮人海里淘来的沙丁鱼,如果想从西京这个港口运出去,在未来的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就要靠我这条大鲶鱼来搅动你们的思维。”于是在课堂上,张老师采用头脑风暴法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常以学生身边的健康问题为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张老师还把自己很多学习的经验推荐给学生,比如网易公开课,鼓励学生放眼看世界,常说我们要在终南山的脚下享受剑桥、哈佛的教育。
“工作生涯的前三分之一,我致力于治疗躯体,工作生涯的后三分之二将致力于人类灵魂,我还将做一个恪尽职守的工程师。”这是张老师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