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局,把握关键,立意深远,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各级各类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始终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深刻含义:
一是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认识。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无疑是对教育如何培养人这一本质的新认识。
二是立德树人揭示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是立德树人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习近平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他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广大青少年要从小学习做人。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2013年10月1日,他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要求学校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他强调,站在新的起点上,清华大学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面临的德性挑战日趋严峻。为了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立德树人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习近平在坚持立德树人,丰富、完善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主张。
一是强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二是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时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是强调理想信念教育。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2015年6月2日,习近平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指出,要从小学习立志……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四是强调加强劳动教育。习近平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
五是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习近平同志的上述思想,是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育人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最新成果,深刻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三)立德树人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同时,也不断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同时,更加重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与中外媒体的见面会上,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感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还在其他不同场合表达过这样的情感:“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三五”规划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三五”教育规划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德树人”既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教育具有为人生奠基的重大意义,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综合利益诉求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学习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成学之教”。不断扩大优质教育机会,不断开拓人民接受教育机会的新途径,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不过,满足人的学习机会的需求,绝不等同于人人都能上重点大学,而是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机会。二是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成人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成人之教”。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都成为遵纪守法的人,都成为诚实守信的人,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三是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就业谋生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成业之教”。教育要唤醒人的职业意识,要为人的就业谋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终身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成己之教”。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要引发、培育、呵护人的职业兴趣。五是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终身幸福生活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幸福之教”。教育要为人生幸福奠基。
(四)立德树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系统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必须建立协调各方的共同育人观。习近平强调,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立德树人包含在德育、体育、美育之中,包含在各门课程之中,包含在课内课外活动之中。
必须建立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观。习近平反复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要做“四有”好老师,要做“四个”引路人。
必须建立育人为本的学科教育观。人类早期教育是与社会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教育的功能也是融知识、技能、做人教育于一体的。只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学校才逐渐从社会生产实践中独立出来,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日益鲜明的分科教育。就教育本质而言,任何学科都是教育的工具,都是以学科为载体培养人的,而不是相反,把学科知识传承作为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学科教育观,在承担学科知识传承任务的同时,担负起学科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
必须统筹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德育。习近平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改进智育。要注重学思结合。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坚持知行合一;要注重因材施教;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强化体育。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更加重视美育。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和文化育人。习近平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与此同时,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评价观。一要建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政绩观。用单纯的考试升学“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结果导致学校教育违背“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背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脱离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轨道。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要求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评价。
二要建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评价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符合全面依法治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建立健全学生素质档案评价制度,把过程性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原文刊发于《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9日 作者: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