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花式选修课还需下真功夫

更新日期:2022年11月12日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立迁 编辑:陈荣


近年来,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求知欲望和创新活力,高校开设的“花样”选修课频繁出圈,诸如“哈利·波特与遗传学”“恋爱学理论与实践”“摸鱼学导论”等,不但内容丰富有趣,让人感到新奇,还不断刷新公众对大学课堂的认知,惊呼“原来大学课堂还讲这些,还能这样上课啊”。

事实上,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的质量及丰富程度集中反映了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教育教学的投入程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推出的一些看似“稀奇古怪”“花样百出”的选修课,不乏精心设计、审核认证的上乘之作,是一种正常且向好的现象。大学生往往希望涉猎更多元知识领域,拥有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触及更具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思想。而选修课的“走红”,是高校大力践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理念,有效满足大学生志趣和发展需求的集中体现。

这些选修课之所以能够“走红”,并非表面上的“花哨”“博眼球”“对口味”那么简单,而是有着一些独到之处。有的课程依托相对成熟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学科,在相关新兴交叉领域衍生而成,给学生以新知的启迪;一些课程在育人目标中较好体现出学校育人特色亮点,令学生自然浸润校园文化于无形;很多课程内容关涉领域具备一定宽广度和系统性,带给学生通识教育的宽厚度、通透感与恒久性;还有一些课程在文化、精神或价值层面能够发人深思,使得学生在价值塑造、素质养成、品位提升层面有所精进。另外,也不乏探寻兴趣爱好,丰富人生体验的趣味课程。

不过话又说回来,高校开设的“花样”选修课,除了前面所谈到的一些创新特质,可以把学生“引过来”之外,更要有把学生“留下来”的深度功夫。而这自然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独特魅力和扎实学识,更要在内容设计、表达方式、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才能更好发挥在立德立言、人生引路、寓教于乐中的独特价值。

在内容设计方面,不能局限于事实的罗列,或热点话题的研讨,而是要从分析信息、探求真理中训练大脑主动思考,以富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引导他们从容面对日益复杂的未来世界。就表达方式而言,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柔性细腻的引导树立共同体意识,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实现主体间的分享、对话,达成广泛而深入的理解、共鸣与共识。论及教学形式,则须广泛选取适合情境再现的案例式教学、讨论争辩式研讨、主题报告式演讲,抑或角色扮演式浸入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求知动力。考核方式方面更应多元化,有贯穿课程的全过程互动参与而计分的,有提交有关深度调研报告和咨询建议的,有分成若干组别而进行小组汇报展演打分的,也有运用各自专业知识理论或视角提交创新作业的,等等。

毕业很多年之后,大学期间那些看上去“无用”日后却很有用的课程,仍令人感念。而当下,大学生们正在修习的某门选修课,或许会成为他们人生路上能派上用场的思想宝库,或许会成为他们开展跨学科研究、实现原始性创新的源头活水,长久滋养他们勇毅前行、踔厉奋发。

(作者:张立迁,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