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高等学校要坚持以本为本。全国高等本科院校在校生、毕业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1,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中87%是本科生,2017年本科毕业生接近400万人,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没有优秀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毛坯和种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保证培养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吴岩
西京学院坚持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的一线工程师和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首家通过国家审核评估的民办高校

2017年11月,学校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9名专家对学校7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全面考察,认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师和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不断提高,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学生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积极探索“管办评”分离的新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

在2017年启动的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中,西京学院成为一流学院建设高校,名列榜首。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6个、高职专业22个、专业硕士点5个、在校生2.2万多人,现有教职员工近180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5.3%;科研平台8个、实验教学中心8个,实验室220多个,大型教学仪器设备值近2亿元,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试验示范教学中心6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办学实力与水平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正在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基地。
“一流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专业是教育改革最小的战略平台,是教学改革最大的战术平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平台。近三年来,学校以专业建设为主要抓手,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6年启动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自动化、电子商务、应用化学等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2017年9月召开了专业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三年来建设课程146门,引进高水平师资180多人,资源平台建设投资近7000万元,专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18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瞄准世界专业建设标准和要求,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三个工科专业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此带动专业建设上水平、上台阶,这也是我国为数不多开展工程认证教育的民办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斐然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了创新创业学分置换制度、学生成果奖励制度,建立了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120多个;着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各专业、各年级广泛开展学科竞赛,每年参赛率达80%以上,省级以上获奖项目1000多项;数学建模、机械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全国重大学科竞赛,我校学生均获得了多项高级别奖项;每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多项,“互联网+”项目300多项,创业孵化项目20多项;每年投入创新创业教育资金320多万元。创新创业教育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业水平,促进了学生成长与就业。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学校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提升办学水平、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措施。目前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的企业442家,中石油、阿里巴巴等世界500强企业与我校33个本科专业、18个高职专业开展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就业、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开办校企合作“定向班”“订单班”57个,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在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满意度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