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践纪实:新农村体味人生百态

更新日期:2021年06月29日 信息来源:传媒学院 作者:黄静 编辑:尚磊磊


编者按:培养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人才,是新闻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从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着手,以“项目化”教学+“振兴乡村”为突破口,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探析课程实践教学和改革的可行之路。6月21日为期一周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课程走进了蓝田县焦岱镇。

守正:多维目标聚正道

参加这样的实践,不仅真的把知识学进去了,而且用到了采访技能提升上,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有媒体人的角色感啦!”2020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张秀灵丫在自己的采访手记里这样写到。这正是课程基于多维目标改革的成效体现,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刻理解知识、提升动手技能、养成专业素质、建立思想认同。新闻学教研室主任郝周成谈到,新闻学是陕西省一流专业。多年来课程打造的就是建构“思想+知识+技能+素质”多维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诉求汇聚到素质与思想的层面,让学生在立德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知识建构、技能提升与素质培养。

马润璞同学所在的实践小组在“百年党史典型人物报道”专项实训中,采访了蓝田红色文化收藏家,竹石茅舍红色文化展馆馆长袁余良。他在小组讨论会上说,“如果不是这次实训,我可能永远只是在别人的报道中去了解‘红色传承’,这次我们通过实践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的艰辛和一位普通人的爱国热情。”“就是要在实践采访中,去激发你们的爱国情怀、价值认同、社会责任和职业良心,去坚守传媒人的正道”,张西静院长在小组讨论会上对学生们说。

创新:知识发展贴时代

“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教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媒体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的采写在这个“十四五”开局之年显得格外有意义”,学生们的选题与政策与课程联通,紧跟国家时政导向的实训内容,确保理论与实践教学始终“紧贴时代、对接社会”。 “实训与社会发展同步,学生从中了解民情国情,关注身边现实,从而建立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政治认同与职业意识”,卫姚伊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能给即将到来的“七一”党的生日,最好的献礼,也是传媒学院将核心课程注入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方法。

服务:技能实践联社会

来到焦岱镇的第一天,新闻学专业2020级学生郭子荻就成了焦岱镇接种新冠疫苗的推广人,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接种疫苗的重要性,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得益于学院及课程团队与地方政府、媒体机构及企业共建的协同育人模式。合作单位结合自身宣传报道需求,为课程设置真实项目,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在完成实践训练的同时也服务社会。

焦岱镇副镇长宋博表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情怀。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在实践中彰显出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和公共意识。”

传媒学院院长张西静表示:传媒学院多年来的“项目化”实践教学已凸显成效,专业实践,就是要用脚步去丈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去感受背后的故事,用手中的笔、镜头记录真人真事真情真感,创作出有分量、有影响的好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专业社会实践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最重要的深入实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和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小细节里有大匠心,正是通过对课程教学环节的精心设置,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才增长了才干,历练了品格,强化了责任担当。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