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驱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更新日期:2025年11月26日 16:53 信息来源: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作者:龚国银 编辑:尚磊磊


近年来,西京学院以安全发展为底线、规范发展为基石、内涵发展为核心、创新发展为动力、协同发展为路径,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守安全底线,筑牢发展根基。西京学院以系统性思维防范风险,坚决坚守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校园安全、财务安全等底线,体现举办者对“教育公益性”本质的坚守,为行业树立了合规办学的标杆。

学校始终将政治安全与校园稳定置于首位。依法实行党委政治把关,董事会依法决策,校务会照章执行,师生民主监督的治理体系,举办权、办学权、学术权等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行规范,探索形成了规范、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民办高校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将党建工作贯穿办学全过程,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个;入选“陕西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个。2个基层党组织获评陕西党建“双创”培育单位;获评“陕西省高校党建示范院校”等。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建立完善意识形态责任清单、预警预防、有效管控、问责追责等工作机制,形成全链条防控风险的管理闭环。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此外,学校通过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严格规范资金使用,为可持续发展筑牢屏障。

——强化规范管理,提升治理效能。规范是民办教育行稳致远的生命线,西京学院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民办教育“引导规范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依法规范办学,变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民办高校规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规范发展特色之路。

学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完善法人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董事会章程、大学章程、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学术委员会章程、教师校内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处理条例、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公开实施细则,形成以“一章八制”为主体的现代大学治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法人财产权,学校坚持非营利性办学方向,法人财产权明晰,出资人足额出资,所有收入均投入到教育事业发展中。严格实行经费预算和经费使用公开制度,持续完善办学条件,优先支持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力度。依法依规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深化内涵建设,打造育人特色。西京学院以学科优势回应区域产业需求,打破了社会对民办高校“重规模轻质量”的刻板印象,彰显了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价值。

面对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学校紧扣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有工、管、艺等七大学科门类,重点发展新材料、土木水利、智能制造、能源装备、审计等学科。现有1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3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工学、经济管理、人文艺术三大专业群。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2024年“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5年电子信息、审计获批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连续多年居同类院校首位。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推行“价值引领、优势成长”的学生个性发展观,赋能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区域发展。依托机制灵活的优势,西京学院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办学的核心位置,以技术创新反哺教学,积极回应陕西在产业转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从理论建言到实践赋能,学校多项科研成果已成功落地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学校积极构建学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经费筹措合作机制,开拓经费筹措渠道,广泛吸纳有办学情怀的头部企业、校友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加大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夯实应用型人才基础。深化推进“项目式”教学,逐步试行“一生一案”个性化培养。实施“一师一优课”全覆盖,构建“3种8类”课程体系,对标国家一流课程与“金课”标准深化建设。打造“三层次、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严格教学要求。创新“学院+书院”双院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专创融合”及“课程+实训+竞赛”教育模式改革,促进科教融合反哺教学。在科研方面,聚焦“四个服务”“四个面向”,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先后建成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山川工程科学研究院和陕西文化翻译研究院。建有19个省市级科研平台、6个校级科研平台,积累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可控中子源关键技术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的可切换智能液晶防窥显示器实现动态防窥视角精准调控,参与“张靖皋长江大桥”和“引汉济渭工程”“东庄水库”等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学校创办的《Battery Energy》期刊影响因子为9.9,位于ELECTROCHEMISTRY领域Q1区。

——推动协同开放,构建共享生态。西京学院积极践行“协同发展”理念,通过打破办学壁垒、整合社会资源,证明了民办教育不仅是“补充”,更是教育生态多元化的“推动者”。

围绕陕西重点产业链与优质企业和民办高校深度合作,共建“学科共同体”。积极筹建“一带一路”应用型高校联盟,推动师资、课程资源共享,面向沿线国家共建中文教育基地、持续推进汉语言文化进修生、“语言+专业”留学生培养,吸引优秀留学生来华学习。在国际化方面,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英国、法国、美国等地区和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了短期研学、学期/学年交流、带薪实习、本升硕、双学位等项目。2016年设立新加坡海外合作基地汉桥学院,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及学习平台。2023年设立国际教育学院,开展留学生培养,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

西京学院的实践表明,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应统筹把握“五个发展”之间的关系:安全是前提,规范是基础,内涵是核心,创新是动力,协同是路径。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应持续增强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开放意识,持续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为教育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扫码分享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