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三秦都市报登载王雁的艺术历程

更新日期:2012年04月26日 信息来源:艺术学院 作者: 编辑:


【艺术学院】三秦都市报登载王雁的艺术历程

4月23日《三秦都市报》“画时代”介绍艺术研究所所长王雁的艺术历程。

王雁自2005年以来有十余幅国画作品入选国家级及省部级美术展,并多次获奖。进入我校以来,积极筹建艺术研究所,始终没有停下对绘画艺术和学术探索钻研的脚步,截止目前已有四篇专业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并出版了《王雁花鸟画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为我校赢得了荣誉。

附《三秦都市报》原文:

王雁,不一样的花雨心境

她画风沉郁清冷,雅洁超逸,古雅工整。秋冬的孤寂不仅清漠了画面,还有她那颗淡泊清漠的心。她有着深沉而静穆的审美情趣以及淡淡表现现代式的古意情怀,在追求宋元文人画“荒寒”境界的基础上,更注重在古意工笔画中融入西方色彩的现代元素。

她以平和,宽厚,温馨的品性,以身说教,在教学研究和学习生活中处处散发着超乎常人的优雅魅力。

绘画风格主攻国画花鸟画,擅长人物画。主要以工笔花鸟画为主,倾向阴柔秀美的绘画风格,画风沉郁清冷、雅洁超逸、古雅工整,有着画家孤寂、宁静、淡泊、孤独心绪的自然流露。她的作品多以秋冬季节的植物禽鸟为主。作品具有深沉而静穆的审美情趣以及表现出现代式的古意情怀。表现了他对宋元文人画“荒寒”境界的追求。钟情于古意工笔画的笔法、用线及层层渲染中容入现代元素,并借鉴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巧,重新构想着自己的语言形式形态。有着独特的审美感觉。其平和、宽厚、温馨的品性,扎实、独特、细腻的技法,有若天成,造就其近乎完美的绘画语言。以静为美、以逸为美、以高洁为美。体现了画家温敦谨厚,为人谦和善良的性格。

王雁艺术简历王雁,女、1976年2月出生,四川蓬溪人。2004年7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2007年6月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西京学院美术教师,现任职西京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讲师,陕西省文化交流协会第三届常务会理事,陕西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作品参赛 2005.10《秋意渐随林影簿》参加“中国西部·甘肃省美术作品展”2006.8《金葵细雨香》参加甘肃兰州市《希望敦煌—甘肃省美术作品晋京展》编入《希望敦煌—甘肃省美术作品晋京展》作品集

2009.9《归》入选陕西省庆祝新中国60周年美术展

2009.9《小园秋色》陕西省“光辉历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书画邀请展编入《光辉历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书画邀请展》作品集

2010.5《清雾才笼枝头鸟》入选陕西省中青年书画展

2010.11《无花风也香》入选十六届亚运会全国中国画展并收藏

2011.3《秋月随风香》入选“第二届全国‘徐悲鸿奖’中国画展”作品编入“第二届‘徐悲鸿奖’中国画展”作品集

2011.5《秋月随风香》入选“首届全国高校美术·设计作品大奖赛”并获三等奖入编《首届全国高校美术·设计作品大奖赛》作品集

2011.8《葵》入选陕西省西安中国画院举办建党九十周年作品展并获二等奖

2006.3论文《浅谈中国画的用色》发表省级刊物《社科纵横》第3期

2006.3论文《传统与创新的理解》发表国家级刊物《画刊》第3期

2011.2论文《谈国画在高职高专教学上的应用》发表中国核心期刊(遴选)《科技创新·导报》第4期2011.5论文《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几种台词风格》发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10期《电影文学》

2012.3论文《盗梦空间》与《梦》比较东西方美学观》发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5期《电影文学》

2011.4作品《无花风也香》等4幅作品发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7期《电影文学》

2011.5作品编入《国画经典》06期作品集

2011.5作品入编《书画大辞典》作品集

2011.9出版《王雁花鸟画集》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个慵懒的午后,顶着暖暖的阳光,带着无限的期待和幻想,记者慕名来到西京学院的“艺舫”——一座坐落在湖上的水上楼阁、采访西京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王雁。伴随着此处无限的景致,记者对王雁的想象便越来越多,她该是怎样的一位南方女子?

心境恬淡的女子由于比约定的时间早来了半个小时,我便与王雁共事的同事聊了起来。

“王雁整天挺忙的,除了在学校教课外,大部分时间在画室画画或是去外面写生。”学生王骞告诉记者。

同事韩巧芳说:“为了扩展艺术绘画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她一调入学校就开始筹备建立艺术研究所,进行国画艺术生的培养和学术交流,并引起了业界的轰动。研究所刚成立的时候,只有2个人,为了让研究所更上台阶,并专心于自己喜欢的绘画事业,她辞去了让别人羡慕的艺术学院副院长一职。好多同事都不明白,她也只是说人各有志,她只想从事自己的绘画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做些有益的贡献。”

“王雁对于绘画事业一直是笔耕不辍,只要有时间,办公桌也成了她的画案。”韩巧芳补充道。

记者在参观研究所大厅展示的书画作品时,一眼就看到了王雁的花鸟画,没有过多渲染的宣纸显得有点落寞,简单的勾勒活灵活现地显现出秋冬的花草禽鸟。王雁的画如同她的为人一样,淡淡的,平静而又知足,让人回味无穷。

有独特画风的画家“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一位身穿黑衣,手拿一沓照片的年轻女子从研究所门口走了进来。这位美貌女子就是西京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王雁,她刚刚从外面写生回来。

在二楼王雁的办公室里,画案上、墙上到处都贴满了她的作品。王雁指着一幅六尺整张的《梨花》雏形图告诉记者。在此画作的一旁,记者见到了桌面上数以百计的照片,古老的城墙、路边的小草、湖中的倒影、嬉戏的鸭子……“我只要外出相机都随身携带,看到有意境的画面,就会拍下来,用在自己的画面里。例如路边的这堆枯草,我会想着在画面里画几只小鸟或者摇曳的花朵,这样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

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纵观王雁的工笔画,所有的景物皆来源于生活所见的景色,但是都是以此为铺垫,通过自己艺术加工,铺设自己心中的画面,所以许多人看了都会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作品《秋月随风香》里面带有红果果的植物则是王雁一次去山中游玩发现的,后来加上几只小鸟,就形成了她自己独有的画面。

为梦想而奋斗王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对于花鸟有着一份情有独钟的热爱。但是细心的欣赏者会发现,她喜爱画秋冬孤寂的植物和禽鸟,画风沉郁清冷,雅洁超逸,部分作品还表达了生命的孤独、沧桑和悲凉,表现了她对宋元文人画“荒寒”境界的追求。

“我喜欢画画,画画能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有种说不出来的幸福感,我的画风和我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王雁说道。

王雁出生于四川蓬溪,从小她就喜欢把自己见到的花草还有小鸟用笔画下来。但是由于家境贫寒,没能去绘画学校上学。1998年她认识了著名画家刘文西。2000年,在刘文西的推荐下,她在西安美术学院分院勤工俭学,利用时间学习绘画。“那时,我住在距分院不远的市区,有时为了节省回家来回2块钱的车费,我经常走1个多小时的路去学校。当时我没学过素描色彩的基础,所以我就跟大一的学生一同在课堂上学习素描,记得第一次进课堂时我看到同学们画的人体素描,我惊呆了,他们画的太好了。当时自己很有压力,但是我还是像模像样的临摹起速写人物画,并得到了同学老师的赞赏。有时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晚上就在教室练习绘画熬夜不归。2002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绘画梦想,我进入西安美术学院成教院就读,两年后,我通过研究生考试。那时我彻夜不眠,认真苦读,睡觉也是趴在桌子上睡的。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的,我通过了考试,并在20多个花鸟专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安美术学院花鸟专业的研究生,同期又被调配到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就读研究生。”说起那段经历,王雁显得既辛酸又欣慰。

据了解,王雁当年师从刘文西、江文湛、邱立新等。他们都被王雁那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那股不服输的倔强所深深打动,并尽其所能帮助这位为梦想而奋斗的女子,也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造就了王雁淡泊的心境和与世无争的性格,其作品也充斥着一种孤独美和坎坷美。

现在王雁就职于西京学院,承担艺术研究所所长职务,她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对人善良友好。工作四年来她在教学上、科研上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甘于寂寞方能出成果有人说王雁的画面很空灵,很淡雅。王雁笑说:“我不喜欢把什么都表现出来,这就和我做人一样。我喜欢给欣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来弥补画面的这份空白。我喜欢画山里不知名的花草和小鸟,寻找源于大自然的野趣,更钟情秋冬的题材,因为它们可以表现坎坷美。”

曾有画家说她过的一直都是“苦行僧”般的生活,她也默认了这种说法,“记得当年学习绘画的时候,我在家十天半月也不出一次门,吃的东西也是一次性买够,然后就呆在画室里苦心钻研。有同学数月后见到我就跟见到了天外飞仙一样。现在我依然独来独往,不爱出去玩,我认为只有甘于寂寞的人才能有所作为。”也因此,王雁的画很少买卖和宣传,只是朋友间的赠送。

“雁过留名,人过留声。”相信王雁这只翱翔在西北天空的南方大雁最终会飞到自己梦想中的彼岸,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

(作者:佚名 编辑:宣传处)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