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

更新日期:2017年10月13日 信息来源: 作者: 编辑:尚磊


《中国教育报》原文链接(点击查看):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0/13/content_486910.htm?div=-1


“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  “聚才引智”助力追赶超越

——西京学院引进优秀人才工作纪实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中国的“筑梦者”,始终引领社会前行。

西京学院紧紧围绕“四个一流”建设,矢志追赶超越,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不断健全完善人才运行机制,加快研发平台组建和人才引进步伐,为“一带一路”及陕西的产业变革与技术革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三年多来,靠着一份执着,一幅“人才强校”的壮美画卷正在古都西安徐徐展开,一所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民办大学正在三秦大地崛起。

引才篇:“人才新政”抛出引智橄榄枝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实现学校提出的“建设高水平西京大学”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由人才洼地向人才高地的根本性转变,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端引领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2015年10月28日,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人才强校”被确立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2015年10月29日,西京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公室正式挂牌,这是学校为稳定和吸引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学科水平一流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设立的专职机构。

尚贤者,政之本也。西京学院举办者、董事长任万钧亲自主持研究制定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方案。他指出,为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必须下大力气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

西京学院校长任芳要求:为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必须有全球眼光,下大决心,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以大投入引进国内“985”高校和海外名校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杰出中青年学者。

创新机制 拓展引进人才渠道

2015年10月30日,学校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全球诚聘海内外英才加盟”。学校求贤若渴,人才纷至沓来。

2015年12月6日,发布招聘信息一个多月的时间,该条信息访问量达到4600余次,收到简历近300份。专业涵盖审计、信息技术、土木工程、控制工程等众多领域。

2015年12月8日,学校专家组对应聘博士生进行了面试,接受面试的博士生认真准备,全方位展示了个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学校领导现场指导面试工作,博士生感受到了学校惜才、爱才之心。

2016年,学校组建了人才引进宣讲小组,有计划的对中科院、“985”“211”高校等全国重点院、所进行走访、招聘,与相关院、所密切学术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合作院校推介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学校还利用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科研合作等途径,开展高端人才引荐工作。

2016年,学校采取“走出去”战略,“面对面”组团招揽人才。学校领导带着人才引进宣讲小组先后赴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走进十多所海外名校、科研院所,盛情邀请高层次人才加盟。

2017年,学校将年度工作重点确定为“人才工程年”。同年,陕西省首个民办高校院士工作室——“何积丰院士工作室”在西京学院设立。

科学规划 确立人才发展思路

2016年3月,学校出台了《西京学院“人才特区”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计划”),这是学校人才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文件。“三年计划”按照:“高端求才、海外聚才、校际引才”的工作思路,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开放的政策引领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重点学科巩固人才高地、一般学科抢占人才高地、弱势学科突破人才匮乏瓶颈的良好局面。

“三年计划”人才新政与其配套的一系列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陆续出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吸引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专家、教授。

截至2017年8月底,学校参加国内外招聘会19场,组织39场面试会,共引进博士106名,其中“特区人才”56名、特聘教授1名、中科院专家2名、“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香江学者”1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23名。柔性引进院士3名、海外教授4名、国内知名高校教授4名。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加盟,为打造西京优质科研团队奠定了良好基础。

留才篇:创造暖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西京学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使“候鸟式”人才迅速转变为“栖鸟式”人才,让特区人才真正拥有归属感,产生别样的“亲情”。

落实政策待遇 改善人才工作条件

学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邢卓博士毕业之后来西京学院工作,他是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一,他和他的课题组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通过与宝鸡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合作,针对农作物生长态势和病虫害监测中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科研成果,并将其应用于特色农产品培育和示范种植。目前,他正在进行猕猴桃信息化产业云平台项目研究,旨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省内猕猴桃产业中的关键问题。

“能在短时间内及时兑现承诺,西京学院的办学精神、人才政策深深吸引了我!同时,学校提供了扎实的科研条件和宽厚的科研环境,给了我自由施展的平台,我工作得很愉快。”邢卓说。

在西京学院7000株紫薇林的东边,有一栋红色的“特区楼”,格外显眼,与之遥相呼应的是百米外另一幢红色的“科研楼”。这是学校专门为特区人才建设的住宅区和科研平台。

“人才优先发展”正在从一句口号、一个理念,转变为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一系列具体的项目。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学校把安家费、具有海外经历奖励的费用,一次性支付给签订劳动合同后的特区人才的账户内。学校投资1亿余元为人才建成150-300平米的住房150套,配备了床铺、桌椅、电热水器等用品。学校投资1.5亿元修建30000平米的科研楼、4000平米的凤凰小筑等,为人才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学校自办福利性幼儿园,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问题,帮助特区人才家属就业,努力为人才提供舒适、便利、安心的居住环境。

“我们更注意到,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知识就是资本。教师们以自己的知识、智能、才华,在每节课中发挥价值作用,从事教学活动就是一种知识投资。西京学院崇尚教师们的智力活动,付给他们‘知识资本’的增值价值是天经地义的。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优秀的高级教育人才来我校任教。原先的行政规定可以突破、修改,科研水平提高了,学术氛围浓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就提高了,优秀学生就纷纷来了”,任万钧的话掷地有声。

完善配套制度 强化人才管理服务

学校建立科级以上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实施跟踪管理服务,打造“零距离”交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先后制定了《西京学院引进优秀博士政策办法》《西京学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办法》等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规定、办法、政策,积极改革科研管理体制,赋予专家项目决策、人员调用和财务支配权力,打造“人才特区”,让专家真正感受到“有目标、有平台、有团队、有权力、有待遇”,从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支撑人才引进和成果产出,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环境。


用才篇: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学校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在“提质量、抓内涵、上水平”上多下功夫,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设好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全力支持实验室建设,使学校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为大西安建设、为促进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加强平台建设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有平台,人才才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学校对标省级人才工程项目孵化工作,为现有人才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创造发展途径。

2016年12月30日,“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技术中心”)落户西京学院。工程技术中心的组建瞄准国内外中子物理学应用研究的前沿课题,解决了我国可控中子源的小型化、高产额、长寿命等关键技术,对于拓展可控中子源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加大服务陕西油、气、煤等能源勘探、兵器工业在线无损检测等方面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技术中心已建成真空实验室、中子测量实验室和核电子学实验室,拥有目前极先进的中子管研发试验检测设备,通过了环境安全评价,取得了战略核材料使用许可证,在国内同类实验平台中处于领先地位。工程技术中心成功研制了低通量系列中子管,并全部实现了产业化推广。其中,氘氚管可用自生靶、预制靶两种模式生产,产品已经系列化,年生产能力达100只,能满足随钻测井应用;研制的应用于石油测井的氦三中子探测器,已批量生产;承担了胜利油田随钻中子“863”项目研制,通过了“863”验收;承担了东华大学科技部重大专项铀测井仪研制,通过了项目验收;承担了中海油刻度大厅的总体设计及大部分井群建设,已通过工程验收,产值近1800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地市级项目4项,横向项目9项,累积金额近2600万元;发表论文49篇,获得授权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获得陕西省教育部门科研成果奖2项;开发的高温长寿命小直径中子管通过科技查新和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东南亚研究中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质,成立了国防科技研究院。当前,精准农业信息监测与处理实验室具备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条件。

2017年9月6日,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重点实验室”经过专家组评估,进入建设阶段。

该实验室建成后,将积极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探索适合西部和陕西省现实条件的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关键技术,有效解决制约陕西乃至西部工程结构的一些关键问题,形成若干有特色、有优势的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有关的研究方向,提升陕西和西部地区土木工程学科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兰新哲指出:西京学院建设重点实验室,不仅引领民办高校的发展,更表现了创新的精神。走进西京学院,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师生员工良好的精神面貌,是陕西省奋力追赶超越,实现“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的生动体现。

加大科技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学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支持技术研发,为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2016校级科研基金及奖励等合计达到1960.54万元,较2015年增长175.86%。截至目前,学校投资6884万元,用于支持建设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研究中心、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会计审计信息学研究中心、可控中子源及其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京学院—华中数控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中心、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民间造型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等八大科研平台。

当前,学校的八大科研平台与众多企业签约结成产学研合作单位,如西安冠能中子探测技术有限公司、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华中数控智能制造研发中心、西安彩晶光电材料有机公司、北京用友审计软件有限公司、西安庆安电气控制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积极利用学校的研发资源和人才优势,为自身解决核心技术难题,有效促进学校和企业互动发展。

“学校会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中的‘孵化器’作用,把科研平台建设成新型的智慧和人才高地,吸引和造就一支水平突出、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科研平台未来3年每年投入将不低于3000万元”,西京学院校长任芳表示。

育才篇:内培外引双驱动优化人才梯队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民办高校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是兴校强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培养出好学生,首先要有优秀的教师。

涵养师德 提升青年教师品德修养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西京学院在教师中推行师德引领工程,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奉献意识,引导教师以高尚的理想追求、道德素养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与职责,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发扬传统 促进研究团队互动成长

“传、帮、带”是西京学院的优良传统,学校结合学科建设的团队建设模式,发挥校内从教多年的高水平的教授教学力量,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业界领军人物担任青年教师导师,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学者甘为人梯,言传身教,用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快速提高了人才的独立担当能力。

以西京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院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争取和承担服务地方项目,发扬理论结合实践的“传、帮、带”传统,营造了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科研氛围文化。该院现有院士工作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企共建研发基地2个、博士工作站1个、平台3个。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4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香江学者”1名,陕西省科技新星1名,学科带头人2名,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已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特点鲜明、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

请进送出 助推高端人才加快养成

实施能力提升工程,促进科研人才在专业水平上有跨越式发展。

学校鼓励新进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拓宽国际化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学校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跟踪关注成果突出的青年人才,加大对优秀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扶持力度,努力培养“杰青”“优青”;

学校组织开展“万钧名师讲坛”等11类培训项目;

学校积极申报、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和有关研究项目,在校内设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名奖,推荐教师申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学校实施名师培养计划,每年遴选校级名师3-5名,资助15万元/人·年,2016年,分三批选派近100名教师暑期赴海外培训,64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遴选两批共57人作为卓越教师进行培养。

成效篇:人尽其才 潜心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依托人才引进和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聚集,给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带来的人才集聚、项目集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才智汇聚 优秀科研成果纷纷涌现

三年多来,学校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SCI论文54篇,EI源刊论文41篇,CSCD和CSSCI论文142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30篇,核心期刊总量居全国民办高校首位。获得专利授权共700件。

队伍发展 科研项目体量持续扩大

截至目前,学校获批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纵向科研项目共240余项。签订横向课题合同近400项。2017年,西京学院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4项,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8项,项目负责人均为新引进博士。

2017年,尤著宏教授负责的“基于模式识别理论的生物信息数据挖掘”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这也是全国民办高校首个获批的“优青项目”。

2017年,田少鹏博士的“Zn-Cr/CNTs催化合成气合成异丁醇机理的研究”课题、黄裕安博士的“基于表达水平信息、IncRNA二级结构信息及异构生物关系网络的IncRNA-miRNA相互作用关系评估及预测研究”课题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2017年,赵陨安教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马亚红博士入选“2018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敦建勇教授荣获“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质量提升 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

学校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4项,其他各级科研成果奖励200余项。据《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学校科研竞争力连续五年领跑陕西民办高校。2017年2月17日,陕西省知识产权部门、陕西省教育部门联合发布《2016年陕西省高校专利状况通告》,学校获得专利授权236项,名列陕西省高校第11名。

产研结合 创新创业空间不断拓宽

依托科研项目,通过搭建基地平台,不仅实现了科研为地方服务,还拓宽了创新创业与市场资源对接通道,连接起了科研工作者、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纽带,有效推动“双创”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孵化出一批专利和创新创业成果,其中获批国家立项7项、省级立项13项、校级立项187项。

教学相长 学生素质能力突飞猛进

2016年,西京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自动化、电子商务、应用化学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

2016年,学生获得省部级奖项2781项,国家奖励2247项。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陕西省第五届大学生模拟及模数混合电路应用设计竞赛捧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第七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一等奖9项,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营销模拟大赛国家一等奖2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2017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1项……

一组组闪亮的数据,展现出西京学院全力打造人才新“高地”结出的累累硕果,彰显了西京学院在集聚人才“首要资源”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

任芳表示,未来三年内,学校会继续引进业内尖端专家,培育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不断优化科研队伍,形成高端学术研究团队,力争在1-2个方向上获得重大突破。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伟大时代呼唤人才,人才助力伟大事业。从2005年的“251人才工程”,2007年的“百名人才工程”,再到“特区人才引进”,西京学院以报国为民之心,聚力创新实干,立足陕西,面向西部,一步一个脚印,全面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用智慧和汗水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追赶超越”中,加快建成“高水平西京大学”,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