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男,1972年10月生,博士,教授,智能信息获取与处理方向硕士生导师。现任西京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外硕士生指导教师。
自从2015年10月份到西京学院工作以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对科研工作潜心研究。三年来,在教师岗位上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潜心研究,科研工作初见成效
进校工作三年来,一直从事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和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研究,作为第一、第二负责人先后获批陕西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项,签订横向课题3项,科研总经费达到500万。先后发表文章10篇,其中中文核心3篇,CSCD核心4篇,EI收录两篇,SCI收录1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为参与人,获陕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作为指导老师,获得“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银奖和铜奖各1项。
在智慧农业研究方面,通过与宝鸡市农科院合作,研制成功国内测量精度最高的叶面积测量仪,用于小麦长势检测;研制成功小麦麦穗与麦粒分析仪,用于评估小麦产量和小麦品质。在机器视觉检测方面,通过与陕西维视数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制成功立体双目视觉系统,用于高校科研和工业测量,通过与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成功电连接器缺陷检测系统,用于该企业的电连接器质量检测,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
(2)执着教学,教学效果获得好评
在我看来,中学的应试教育已经把学生变成了复读机器,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使学生们缺失了做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激情。因此,在大学里,学生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因而老师就得从教学方法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对此,我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启发式教育法。在《数字信号处理》课上,经常有很多公式,而这些纷繁冗杂的公式又以各式各样的条件为依托,这经常让学生困惑不已。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我能够深入浅出的进行引导,追本溯源,教学生们从公式最原始的定义开始着手,细心地引导大家一步一步慢慢推导。我坚持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上课时脸上永远挂着一副笑容,学生说,“这是刘老师对自己讲课水平的一种自信,更是对同学们的一种信任”。我用自己独特的讲解方式和多年来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有助于同学们理解的教学方法,辅以充分的激情讲授,引起了同学们对课程学习的极大兴趣,并产生了比较好的反响和共鸣。
(3) 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此,三年来,我带领学生坚持参加大创项目和“互联网+”大赛,通过参加比赛,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通过比赛,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毕业学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