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载体”推进研究生思政育人工作

更新日期:2019年05月21日 信息来源:行健书院 作者:张雪艳 编辑:尚磊


西京网讯:近年来,我校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提出了以“全人格教育”为特征、全面训练和提升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硕士研究生思政育人服务载体建设方面,形成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术文化、社会实践、四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大育人服务载体。在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内引外联、积极培养、渠道拓展等多种方式,建立了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组织“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队伍。在硕士研究生日常管理方面,学校制定了包括培养办法、学位授予、育人制度、奖助载体、“四个一”等多项管理制度。

——课堂教学育人载体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之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的重要载体。学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己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教学内容,在毛泽东思想概论以及自然辩证法课程中以多引入实际支撑、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深化第一课堂的思政育人成效。

——第二课堂育人载体。第二课堂指在第一课堂之外进行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教育场地及形式灵活多样。目前学校已经打造了思想引领、律动操场、粉色课堂、学术科技、身心发展等多载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这五大方向形式丰富的课程,与第一课堂交融共生,促使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学术文化育人载体。学校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相关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教学内容,并且开设了单独的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的教育课程。同时改良了学术制度文化,完善了研究生学术检查和惩处制度,同时发挥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学术示范作用,强化研究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引导力度,在此基础上培养研宄生学术创新能力和自由个性,最终实现学术文化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无缝”对接,有效培育了研究生的道德性学术能力。

——社会实践育人载体。在研究生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研究生走向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经之路。研宄生的成长成才既取决于自身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融入社会,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又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将自身的能力运用于社会中,为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影响这两者的关键因素都是社会实践。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呈现出模式化和理想化的特点。社会实践是理论教育的一种延伸,它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德育的有效补充。学校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方面,加强了社会实践领导组织建设,并严格规范社会实践程序,建立社会实践实习制度以及激励机制。

——“四自教育”育人载体。学校在研究生队伍中开展“四自教育”育人载体的引导与实施,首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心态、重新规划,进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最终实现自我提高。通过“四自教育”育人服务载体的建立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使研究生达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共识,实现研究生学术独立、人格独立、生存独立。

——心理健康教育育人载体。研究生群体面临着包括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婚恋压力;来自导师和同学的科研压力;来自社会的工作压力等。这些压力既是精神上的,也是身体上的,这些压力构成了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挑战。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生辅导员开展了常规性教育、研究生导师开展了针对性教育、研究生组织开展了普及型教育。并构建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丰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解决研究生研究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