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外出采风完成

更新日期:2021年04月29日 信息来源:传媒学院 作者:黄静 编辑:尚磊磊


四月,树木的枝头,早已经是绿意盎然,花儿怒放,鸟儿歌唱,最美好风光。4月19日,传媒学院2019级的广播电视编导为期两周的专业采风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这次的采风地点于陕西省蓝田县焦岱镇鲍旗寨村和簸箕掌村。蓝田焦岱镇地处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境西南部。鲍旗寨村,三面环山,蜿蜒起伏的丘林地貌很有特色,是摄影爱好者拍大景的好去处。簸箕掌村,三面为沟,背靠大山,形似一只倒扣的簸箕,因而得名。走进这里第一个感觉就是满眼的绿色!80%的森林覆盖率,再加上村前水鸟成群的女娲湖,村后清晰可见的终南山,还有头顶白云朵朵、让人心醉的“西安蓝”。也是采风的好地方。

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通往春日美景的道路。根据教研室教师指导的划分共组成了12个小组。

村里绿树如茵,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耳边“咕咕”“吱吱啾啾”“唧唧啾啾”的鸟声如同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灵魂歌者,用生命向天空唱响。走在这里,仿佛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4月19日下午各小组成员整装待发,在指导教师统一安排下去村里了解拍摄素材来源,要求各组成品照片20张以上,晚上再根据拍摄照片的情况深挖拍摄视频的素材,去寻找属于自己心中的乡间故事。

4月20日,鲍旗寨村和簸箕掌村还下着微微细雨,这并没有阻碍学生外出实践的热情,学生依然按照采风计划,严格遵守采风教学要求,完成每天的固定的拍摄任务。在同学们保质保量地完成固定拍摄任务中,他们熟练的掌握了摄影知识与技巧,同时锻炼了敏锐的观察力与艺术创作构思。

早晨出发前,鲍旗寨村六组指导老师对今天的拍摄焦岱大集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对于同学从选题到构思、从拍摄到实践,做了系统的讲解与叮嘱,与学生们同行前往拍摄地点,学生们边拍边指导,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簸箕掌村的四组指导老师也是按照第一天的任务对学生今天拍摄选题、分工和框架进行了详细的沟通。从出镜采访、摄影摄像、照相师、灯光、采访策划大纲和机位的设计都一一进行明确,为学生拍摄指明方向。晚上,老师们对同学们白天的拍摄内容进行了解,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尤其是在策划结构与内容设置上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打通了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的壁垒,扫清了专业实践的知识盲区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月21、22日,学生们按照前一天各组老师的要求继续着自己的采风,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主任李政谈到:对于此次实践学习活动,其目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有效锻炼了同学们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从中更加明确影片的操作流程,协调好各岗位间的关系。第二是通过这次实践学习,能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实践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积累经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打好基础。第三就是在两周的共同学习中,大家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虽然天气不好,但是师生们还是热情高涨为作品呈现忙碌着。传媒学院院长张西静,副院长邓海生还特意给师生们购买了板蓝根和水果来采风现场看望师生们。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为期一周的专业采风活动也进入尾声,各小组有序做好了收尾工作。4月23日,传媒学院院长张西静,副院长邓海生来到采风地听取了各小组就拍摄进度的简要汇报,张西静叮嘱大家不要放松,各组对素材进行最后整理,查缺补漏,利用最后半天补完镜头,努力将自己作品做到完美。

参与采风的同学表示,通过采风极大地提升了摄影技能及对拍摄的学习兴趣,为未来从事影视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巩固与提高了学生专业基础的应用能力,并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表现力。同时在采风的过程中,学生们也深化了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4月24日下午,大家有序登上返回学校的大巴车,每个人疲惫的神情下掩盖不住的是对此次专业采风满满收获的开心与激动之情。

广播电视编导1902班学生吴海浪说到,这次来鲍旗寨采风学到了很多,比如知道在拍摄一个作品中要如何去分工,怎么做好自己的工作,怎么去协调场地、灯光、道具等,虽然累点,但是可以和大家一起完成一个作品,一起创作,真的很开心。

广播电视编导1901班学生赖伟说:“此次专业采风是对大家两年多来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能有机会将平时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发现自身不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十分有意义。”

当前,传媒学院2019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期两周的外出采风目前已经确定了“乡村振兴下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女性视角下乡村振兴规划发展的演变之路”“农业产业发展(经济作物)”“党建引领下乡村建筑演变”“党建引领下乡村旅游的振兴(上下篇)”“党建下的新农村建设(宏观)”等选题作品。

部门学生摄影作品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