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审核评估|“五自”质量文化筑牢育人生命线

更新日期:2025年11月06日 18:26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陈荣 编辑:尚磊磊


西京学院:构建“五自”质量文化生态 筑牢立德树人生命线

——审核评估整改“回头看”系列专题报道

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对我校立德树人成效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全面体检,整改落实是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将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来抓,紧扣“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工作方针,对整改进行了“回头看”,旨在检验成效、凝练经验、建立长效。为此,特策划推出审核评估整改“回头看”系列专题报道,聚焦人才培养、学生发展、思政教育、创新就业、质量文化、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九大工程、培养特色九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我校整改后的新进展、新成效、新风貌。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这既是一次整改成果的集中检阅,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动员号角。我校将以此次“回头看”为新起点,巩固整改成果,深化内涵建设,奋力开创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来,西京学院深刻把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核心要义,系统推进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督导机制转型、智慧平台升级与文化氛围营造。一年来,学校以“五自”质量文化为引领,构建起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保障的质量治理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善“三全”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建构,学校实现了质量保障理念、体系和标准的全面升级,构建起具有西京特色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参与”质量保障体系,为“五自”质量文化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从“教学质量”到“育人质量”转变。坚持制度先行,以系统思维构建质量保障制度体系。深入调研和专题研讨质量监控与保障主要面向课堂教学而未完全覆盖“三全育人”的问题壁垒和改进方法,学校制定了《西京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实施办法》。这一办法实现了从“教学质量保障”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跃升,将质量保障范畴从单一的教学过程拓展到育人全过程。

构建完整育人质量保障框架。在体系层面,构建包含思政教育、五育教育、第二课堂、专业建设、条件保障等要素完整的质量保障框架,明确了各育人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在机制层面,压实校院两级管理职责,健全了“学校统筹规划、部门协调联动、学院落实主体、全员共同参与”的质量机制。

建立全方位育人质量标准体系。学校大力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推进育人环节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建设。制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标准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质量标准等,新增了课程思政建设、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等11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构建了覆盖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业评价等全过程的核心标准体系,形成了“标准引领、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

形成“评馈改升”质量保障机制

通过机制创新,学校成功构建起运转高效、协同有力、闭环管理的“评估—反馈—改进—提升”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为“五自”质量文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机制保障。

建立三级质量管理协同机制。学校着力构建校院两级协同联动机制且运行通畅,打通质量保障“最后一公里”。举办方印发《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处质量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学校修订《本科教育教学督导管理办法》,明确了举办方、学校和学院三级质量管理组织的职责边界与分工,形成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督查的工作机制,健全了三级质量保障组织协同机制。

完善持续改进闭环管理体系。学校制定《西京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从问题发现、反馈通报、整改落实到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管理要求。依托“乐课”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实现质量问题的线上流转、整改过程的实时跟踪和改进效果的数据验证,确保每个教学环节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构建多元立体反馈机制。学校通过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质量管理平台等多渠道系统收集质量信息。建立分级分类反馈机制,形成了以教学工作例会、教学简报、督导简报、班主任工作简报、督查问题反馈单、督导小结、专项工作报告等为载体的问题反馈渠道。

实现从“多头管理”到“协同治理”的转变。2025年以来,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例会6场、发布教学简报4期、班主任工作简报4期、本科教学督导简报6期,其他各类专项工作报告、问题反馈单、督导小结90余份,组织召开教师座谈会26场次,学生座谈会20场次,参与师生500余人。校院两级督导联席会议制度得到有效落实,2025年以来召开校院督导联席会议60余次,校级督导参与各教学单位质量提升活动70余场,问题整改落实率达到90%以上。通过协同运行,有效促进了质量信息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共享,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的转变。

确立“以导为主”的督导生态

督导工作从“重监督”向“重引导”的转型,标志着学校质量保障工作实现了从外在约束到内在激发的重要转变,建立起以服务教师发展为核心的督导生态,为质量文化建设注入持久活力。

从“监督者”到“赋能者”的角色转变。为破解教学督导“重监督、轻引导”的问题,学校推动督导理念从传统“监督者”向“服务+赋能”者转变,要求督导专家成为教育教学质量“守卫者”、教师成长“引路人”和教学改革“助推器”。通过多次校院两级督导工作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督导工作新定位、形成新理念。

构建校院两级督导工作新格局。2025年,学校成立了校级督导团和13个院级教学督导小组,持续加强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建设。现有校级教学督导19人,院级教学督导和学工督导45人。校级督导实现了学科全覆盖,院级督导实现了专业全覆盖,形成了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督导工作体系。

建立“五位一体”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学校强化督导与教师发展中心协同联动,构建“诊断—反馈—帮扶—跟踪—评价”五位一体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制订了校院两级督导工作内容体系,建立“1+1+1教师帮扶”机制和“重点问题”跟踪机制。本学期超92%的受访教师认为督导的指导“更具建设性”,其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目前,以引导促提升、以服务促发展的督导新生态正在形成。

835D3

厚植质量自觉的价值文化氛围

通过文化浸润,学校营造了“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的浓厚氛围,推动质量要求从制度约束转化为价值认同,实现了质量文化建设从外在要求到内生驱动的深刻转变。

将质量文化建设作为长期工程。学校将质量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来抓,常态化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期末考试试卷评阅质量等专项检查工作,并将其作为培育和传播质量文化的重要载体。

创新质量文化传播载体。2025年,学校先后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等工作会议,定于11月份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大会,将质量文化建设作为研讨议题。组织开展2轮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组织质量大讲堂、卓越课堂展示、教学沙龙等系列活动百余场次。

将质量文化融入日常沟通。2025年已举办的6场“校长接待日”、77场书记、院长“下午茶”活动,成为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活动面对面倾听师生诉求,将质量文化的“软治理”融入日常沟通,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共同价值追求。

数智赋能质量治理新范式

通过智慧化建设,学校实现了质量治理模式的创新突破,构建起数据驱动、精准施策、智能预警的新型质量治理范式,为“五自”质量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将数智赋能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学校积极推动AI赋能教学质量管理,党政联发2025年1号文件,将“数智赋能新时代人才培养”列为重点工作,为质量管理智慧化升级提供政策保障。

构建智慧质量管理平台。2025年2月,学校启用“金智”教学管理平台;4月,本地化部署“智融AI平台”;8月,使用“乐课”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乐课”平台具备在线听评课、线上巡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分析、AI教学内容分析、AI课堂教学质量分析、教师行为分析、学生就座分析等提升质量功能。

实现精准监测与个性指导。截至2025年10月31日,通过AI技术对1510堂课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就座情况开展监测分析,对133名授课教师进行了预警,完成1226堂课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并向教师推送分析报告和个性化改革建议。质量管理智慧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实现质量监测数据在部门、学院、教师之间共享互通,为持续改进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

开展全员AI赋能培训。组织开展AI赋能教育培训50余场,教职员工信息化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为构建智慧质量治理体系奠定了人才基础。

树立重质争先的鲜明导向

通过激励引导,学校建立了“重质量、讲贡献、比作为”的鲜明导向,有效激发了师生参与质量建设的内生动力,推动“五自”质量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完善评先激励机制。学校实施覆盖师生两端的评优评先激励机制,修订《西京学院本科生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评选表彰办法》,严格落实教师、学生评优评先制度,加大对教科研标志性成果奖励。

发挥模范示范作用。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楼宇、通道等平台和场所,广泛宣传获奖集体与个人的先进事迹,树立榜样示范,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传播西京质量故事。

质量文化建设成果丰硕。通过评优评先机制的引导和奖励,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同比显著增加;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获奖层次和数量均有新的突破。全校上下正逐步将“五自”质量文化从制度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

扫码分享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