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齐心投入” 积极探索线上教学

更新日期:2020年03月23日 信息来源:传媒学院 作者:黄静 编辑:苏文


怎样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在降低时间投入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发现并尽快解决线上课程的软、硬件问题?如何打造金课?如何落实一流人才培养?如何进行一流专业建设?近日,这些是传媒学院线上教学会议集中讨论的问题。

面对面交流转化为线上声音和文字沟通,全新教学模式挑战着多年教与学的习惯。为此,传媒学院教师们“十八般武艺齐上阵”,齐心投入,探索不同专业和课程的线上教学方案,力争做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新闻学、网络新媒体专业的《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发源于欧美,主要讲授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学科渊源非常复杂。在一个学期64学时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要识记并且区分和弄懂这些不同的概念、模式、理论,难度较大,往往会有畏难情绪。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授课形式,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困难重重,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从上个学期由传媒学院院长张西静带领着宋杨、张嘉琪、王斌、刘娜4名教师组成课程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让“云端课程亮起来”:1.在张西静带领下共同商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共同研讨课程教案和PPT,做到学科平台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2.研讨教学方法,针对传媒学生特点,设置课前五分钟“说新闻”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关注媒体、关注新闻资讯的习惯,一方面锻炼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传播能力,学生说与教师评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从专业角度认识传播现象;撰写读书笔记,针对传播学理论知识多、代表人物多、学科交融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内容阅读经典传播学相关著作,去如罗杰斯的《传播学史》,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勒庞的《乌合之众》等,以加深学生对传播学代表人物的认识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小组活动,协作学习,共同研讨分析具体的传播现象或进行采风调研,做到学以致用。3.建立教学案例库,每个章节结合课程内容定出经典案例,同时教师定期探讨交流,针对各个专业差异,建立个性化教学案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学习中案例可以集中突出一些影视传播案例,新闻学专业集中突出新闻事件传播案例,网新专业集中突出新媒体传播与运营案例。

张西静指出,“在当前情况下,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在线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灵活使用多模态、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充分融合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鲜活内容与方法,关心学生成长,仁爱学生,让学生感受课程教学过程带来的心灵愉悦和美的享受。”她要求要继续以课程团队研讨助力教师教研能力发展,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探索科学研究反哺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式,提升育人能力及育人效果。

学院将继续发扬基层教学组织的传统与优势,通过课程群组织各课程群教师进行在线研讨。传媒学院一直十分重视教学组织建设,按照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增强教师“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意识,促使教师“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本学期以来以课程为单位,围绕在线教学、课程思政、品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开展系列在线教研活动,集思广益,分享各自较为成功的经验,还就如何提升课程内容,落实灵活、多样、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利用在线方式,邀请名咖教授客串课堂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资源。老师们通过在线会议提升了自信,对打造“金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学院建设的内涵和方式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实现传媒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