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成,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临湘市,男,汉族,教授。
1979年9月~1984年6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4年7月~1987年8月,武汉工学院汽车工程系,助教。
1987年9月~1990年6月,武汉工学院汽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0年7月~1996年11月,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讲师。
1996年12月~2004年7月,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系,副教授。
2004年8月~2014年3月,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大校。
2014年4月~2018年3月,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试验中心,试验专家。
2018年3月~至今,西京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其中:1997年9月~2002年6月,是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2005年1月,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因被特招入伍,人事关系于2004年8月由武汉理工大学转至装甲兵工程学院。
1984年6月本科毕业至2002年9月,除攻读汽车工程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外,均在汽车工程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主讲了《汽车理论》、《随机振动》、《建模原理》等多门本科生、硕士生课程。主要科研工作是1990年至2002年承担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汽车及其零部件电液伺服道路模拟试验台”研究开发工作。在十多年心无旁骛的默默坚守中,完成了控制系统全部软件的研究、编写。解决了控制系统软件涉及的控制理论、随机振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电液伺服技术等诸多难题。研究成果克服了国外同类产品的系统识别困难、抗干扰能力差等缺陷。2000年在国家机械工业局的组织下,以中国工程院郭孔辉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结论是:“该控制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鉴字[JC]第2000G71号)。同时还完成了三环集团十通专用汽车有限公司“重型货车平衡悬架设计”等一系列科研及产品设计任务。
在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对交通事故再现中的事故车辆速度估计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基于车身、车轮片段摆线擦痕的车速估计方法、提出了用广义逆处理车速估计中各种影响因素的最优车速估计方法。同时协助指导了清华大学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并承担了公安部、北京市一系列重特大交通事故技术分析工作。此外,还参与了“兰州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系统-交通事故处理系统”的研究工作。因研究工作成绩突出,在2003年中期考核中被评为清华大学特优博士后。
2004年8月,因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被特招入伍、授专业技术大校军衔,进入装甲兵工程学院,被解放军总装备部任命为教授。在装甲兵工程学院服役期间,开展了基于摄影测量技术的战场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同时参与了电动装甲车等一系列军队科研任务。因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攻克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关、取得了优异效果,被解放军总装备部记三等功一次。
2014年4月,进入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在试验中心担任试验专家。承担了一系列整车和零部件的试验研究任务以及试验室规划建设工作。在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工作期间,恰逢公司启动了“驾驶室道路模拟试验台” 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是陕汽的主要总成,重型卡车驾驶室研究、开发的关键试验系统。在项目的招标、建设、验收过程中兢兢业业、严格把关,为项目建设的质量保证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在科研中态度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严于律己、认真敬业。迄今为止,共主持和参与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自己的科研工作总结。但有一篇比较有趣,是2000年3月在核心期刊,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理论经济学刊物《生产力研究上》发表的“试论生产力的数学模型” 论文,将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的传统定义用数学模型表达出来,并较好地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展现在这个数学模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