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吉胜

更新日期:2019年08月01日 信息来源: 作者: 编辑:宋子昂


马吉胜,男,教授,1967年12月1日出生于河北省阜城县码头镇东刘庄。自幼勤奋好学,受在城市工作的舅舅的影响,立志做一个工程师。在同龄孩子尽情玩乐的时候,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课本知识不能满足他学习的欲望,而那个年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家庭贫困,也买不起、买不到课外辅导资料,只能从老师或者同学那里借来稀有的参考书和习题集。凭着这股学习的韧劲,在全镇100多名应届中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惟一一个考入县重点高中的学生。15岁独自到离家40多公理外的县城上学,每两个月才回一次家,于1985年9月考入天津大学力学系,从此走出农村,走出了实现工程师梦想的第一步。

在大学里,他更加勤奋和努力。那时候,自习室的座位很紧张,去晚了,就没有位置,他总能找到位置,因为他总是很早就到自习室,为此养成了吃饭非常快的习惯。为了充分利用大学的宝贵学习资源,他选修了两个专业的课程,也是工程力学里两个比较难的专业方向: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其中重要的基础课理论力学,任课老师要求极其严格,声称每次考试都要让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事实确实如此,全班33个学生,每次考试都有十几个不及格。老师说:只有通过这种严格的训练,你们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样近乎苛刻的考试氛围中,他的理论力学最低成绩是78分,课终成绩是95分。在毕业论文工作阶段,指导老师是一个曾师从于钱学森和周培源、留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副教授,水平高,要求严。导师把回国时带回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一篇博士论文交给他,让他把论文中关于流场计算的平面方法推广到空间流场的分析中去,建立相关模型,并进行编程计算。英语基础不好的他借助一本科技词典,研读这篇美国大学的博士论文,通过不懈努力,终于理解了其建模的思路和方法,并很快推导出空间模型的计算公式。那时正赶上89风波,在多数同学罢课游行的时候,他夜以继日地在计算机房编写调试计算程序。最后圆满完成了导师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论文被5个答辩老师一致评优。

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了河北省第四建筑公司工作,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公司领导有意调他到公司总部工作。这时候,他立志要献身国防,报考军械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婉拒了领导的好意。一边工作一边复习。由于在大学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精心的准备,以超出分数线90分、理论力学满分的成绩被军械工程学院录取为1991年度的硕士研究生。1992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力学竞赛,获得二等奖,因此荣立三等功。

取得硕士学位后,他于1994年3月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火箭导弹发射技术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一种求解刚柔耦合问题的子系统迭代法,解决了当时困扰研究者的数值发散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朵英贤对此给以高度评价。

博士毕业后,他于1997年9月进入军械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为了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视野,选择了机械故障诊断作为博士后工作方向,由此介入到数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研究领域,为了实现机械故障信号的自动分类,提出了一种新型的ART2神经网络模型,并开发了应用程序。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振动专家闻帮椿教授的赞赏。

2000年10月,加入王兴贵教授的仿真团队,开展武器系统故障仿真和寿命预测方面的研究。2001年3月任军械工程学院武器系统仿真研究所副所长,负责武器系统虚拟样机建模和数字化路面构建等核心工作。2005年某型装备动力学仿真和故障预测系统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人,主持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武器系统仿真平台,武器系统仿真研究所也成为军械工程学院展示科研实力和形象的一个窗口,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上将,总政治部主任李基耐上将,总装备部政委迟万春上将,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元正、胡世祥、朱发忠中将等领导都曾先后到武器系统仿真研究所视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科部的雷源忠主任参观后说:这是他见过的仿得最真的仿真!

由于工作出色,2003年2月晋升教授,2004年10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在高校,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军校更是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位置。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他于2011年9月参加了军械学院组织的教学比武,是参加教学比武的教师中唯一的教授,同年参加总装备部优质授课评比获得一等奖,2012年9月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到2017年底,累计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30名,指导本科毕业设计60名,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国防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荣立三等功3次。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习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裁军30万。2017年军队“脖子以下”改革全面推进。为响应习主席的号召,配合系党委顺利完成裁军任务,也为了给年轻教师创造晋升空间,不在裁减序列的他主动向系党委提出了退役申请,系政委很受感动,感谢他对工作的支持,称赞他主动担当的大局意识,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继续指导未毕业的3个博士生和一个硕士生,直到他们完成学业。

50岁就退休了,享受副军职待遇,从此可以休息养生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可他并不这样想,50年的人生历程中,读书求学24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学识,如果就此荒废,实为可惜,也对不起国家的培养。他工作的合作者中,张喜发教授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教授于1989年从军械工程学院退休,退休后的20多年,依然孜孜不倦地奋战在科研工作一线,先后出版两部专著,取得了两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张教授所有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退休后取得的。他决心要向张教授学习,不能放弃,不能止步。在找工作时,发现了西京学院,这个坐落于古城西安的民办高校,以其“无私奉献、报国为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万钧精神深深吸引了他,通过入校了解,更为这里正规有序的管理和美丽如画的校园所打动,于2018年3月应聘为西京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入职以来,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协助机械工程学院做了大量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因此被推荐为机械工程学院学科带头人,并得到了学校的批准。现在机械工程学院一项重要工作是机制专业的认证工作,他是核心团队成员兼副组长。学院的信任和器重,使他既受鼓舞,又感压力,他表示一定要加倍努力,竭尽所能,为机械工程学院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把在西京学院的执教当作新的征程,新的起点,再出发,再创佳绩,做“万钧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身体力行者。

上一篇:孟利军

下一篇:刘成

图说西京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